引言

1980年代,法国人拍拍脑袋,爽快地以7460万美元把“海豚”直升机和一套生产线打包给中国。按他们想法:这买卖稳赚不赔,技术落后、卖个情面,还能挣一笔外汇。

可结果呢?几十年过去,中国居然靠这“海豚”,硬是整出了直-9,还花样百出改出一堆型号,把“鸡肋”玩成了“神机”。法国人看傻了,直呼:这剧本我真没想到!



法国人给的不是飞机,是一口“热锅上的水”

1980年,北京,天气还带点寒意,但中国的军工战线早已火烧眉毛。那时候,中国直升机领域几乎是一片荒原。

唯一能撑门面的直-5,早在1979年就宣布停产,它的原型还是1950年代仿自苏联米-4的老古董,别说上战场,高原上都飞不起来。技术断档、后继无人,这是当时中国直升机产业的真实写照。

这个空窗期,正值国家大力发展经济和国防的关键阶段。全国上下,都在寻找出路,搞科研、抓技术、促合作。



于是,一道难题被摆上了中央案头:是继续自研直升机、等三五年才见雏形?还是干脆买成品?但这两条路都不划算——研发太慢,买飞机太贵,租飞机还不如直接送钱给别人。

当时一个成品直升机的价格是150万美元,如果采购200架,总价就超过3亿美元。而且这还不算后续的维护费、零配件费用,换句话说,真买了,就是砸钱填坑。

可就在这关键时刻,法方传来消息:“我们有种叫‘海豚’的直升机,性能稳定、技术成熟,价格也不高,包技术、包设备、包教会。”

中法合作一拍即合,谈判不到一年,协议敲定——中国以7460万美元,拿下整套SA365N“海豚”直升机的制造许可权,还附带50架样机、一整条测试线、全部专用设备以及发动机工艺资料。包括少量阿赫耶发动机的生产技术,总预算不到1亿美元。



按这个价格分摊,平均每架飞机含技术的费用才不到200万美元,比直接采购便宜了30%。不仅节省开支,更重要的是,中国能够获得从整机到发动机,从结构设计到材料工艺的“全套本领”,一次性跨越三十年的技术鸿沟。

法国人是真没想到中国“拿来主义”玩得这么溜。他们以为卖出去的是过气产品,是鸡肋二手货,是一口快凉的汤。没成想,这锅汤端到了中国人手里,不仅煮沸了,还炖出了新花样。

仿制工作随即展开。

沈阳航空工业公司率先投入,调集百余名技术骨干,分赴法国培训学习,带回完整技术图纸与制造工艺流程。

1981年,中国首架国产仿制样机试制成功。之后,军工技术人员夜以继日,不断优化,每一道工序,每一个铆钉、每一块复合材料结构,都反复测试验证。



很快,中国的“直-9”横空出世。它不是“海豚”的翻版,而是以“海豚”为母体、融入中国作战需求而诞生的全新机型。它继承了“海豚”的低噪声设计和紧凑机身,但在动力系统、电气结构、飞控系统上,已全面国产化。

从1981年首次试飞,到1985年完成定型,四年时间,中国实现了直升机从“仿制”到“自主”的转型。而背后的支撑,正是那套法国人以为早已“过期”的技术许可。

技术变阵,直-9在“海陆空”多点开花

1987年,广州军区进行代号“南风-1号”的跨海演习。这是中国首次在南部海域部署直升机协同登陆舰实施协同作战。

当年参演的正是直-9的早期舰载型试验机。它从军舰平台垂直起降,搭载士兵、运送弹药、空投补给,不仅让登陆部队大开眼界,也让指挥官第一次感受到——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多用途战术直升机。

直-9舰载型的出现,背后是从1986年起对“海豚”设计进行二次改造的结果。要知道,原版“海豚”虽然民用市场卖得不错,但根本不是为海上作战设计的。比如,抗风等级不够、腐蚀防护差、雷达兼容性不行,这些都需要中国重新设计解决。



技术团队集中兵力,在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对直-9进行全系统升级:将桨叶材料改为高强度复合材质、尾桨从常规结构改为隐身式设计、电力系统进行模块化改造,并针对舰载需求加强防腐和起降稳定性。

通过反复海试、平台搭载验证,1989年,直-9C定型投产,并正式列装海军。

与此同时,空军和陆军也不甘示弱。中国兵种协同指挥机制启动直升机多场景适配研究——包括森林灭火、山区巡逻、边境补给、夜间侦察等场景,全部纳入直-9家族化改进中。

1992年,哈尔滨组装出直-9W武装型,安装固定式机枪与火箭巢,挂载夜视仪和瞄准系统,用于低空伴飞与地面火力支援。同年,成都军区进行高原测试,直-9W在海拔3500米区域完成满载飞行任务,克服了此前苏制直升机在高原地区动力不足、机动性差的问题。



而且,所有这一切,几乎都是在原始“海豚”构架上演变而来。法国的“单一机型”,在中国技术工人手下,被拆分、重组、再融合,成了直-9系列的“变形金刚”。

到1995年,中国已具备完全自主化直升机零部件制造能力,发动机实现60%国产率,飞控系统100%自研。直-9系列开始向外军展示性能,并在东南亚市场上接到首批出口意向订单。

法国人这时才意识到,他们当年卖的不是一堆“旧铁皮”,而是一个未来十年的技术体系——而这套体系,在中国变成了“航空战车的孵化器”。



从“海豚”到“鲨鱼群”,中国直升机制造迈入“新战国”

进入21世纪,直-9进入第二次全面升级期。2003年,中国启动“飞鲨计划”,以直-9为基础研发新一代多用途战术平台,代号“Z-9G”。该型号搭载新型雷达系统、复合材料旋翼、国产数字航电控制平台,全面向第四代直升机标准靠拢。

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直-9成为首批飞入震中映秀镇的航空兵力。它穿越复杂山谷、低空悬停、精准投放补给。在地震72小时黄金救援期间,直-9共完成264架次飞行,输送伤员1780人次。机动性能、任务适应性、环境容忍度,在实际应用中接受了“血与火”的洗礼。



2010年,中国宣布直-9系列产量突破600架,成为亚洲地区生产数量最多的中型多用途直升机家族。

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中国陆续推出“直-19”武装侦察型、“直-20”中型运输型,全部基于此前的技术经验和平台改进体系,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国产直升机“部族化作战体系”。

法国原计划靠技术出口“挣钱过冬”,没想到被中国玩出了“全季节反击”。他们的海豚还在海外做巡逻、接客,中国的“后代直升机”已出没于各类战场、演习和救援前线。



法国人总结这场交易,或许该写一句:原以为是卖出一只海豚,谁知道对方养出了一群鲨鱼。

这一场技术反超之路,不靠捷径,不靠奇迹,靠的是沉下来做事的劲头,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军工信念。正是当年那笔看似平淡的7460万美元投入,托起了如今“飞鲨漫天”的新时代。



参考资料

法国海豚直升机-科普中国-2021-12-31

有关“海豚”直升机的引进-凤凰-2023-06-16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