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美食,自然要从中国说起。而提到中国的著名宴会,除了“满汉全席”外,熟悉相声的朋友可能还听过一段由“四鲜果、四干果、四热炒、四大菜、四烧烤、四热荤、四点心”等构成的32道菜的贯口,其中包括燕窝、鱼翅、鲍鱼这些所谓的山珍海味。但这可不是相声的艺术创造,这款宴席并不是古代皇家的菜谱,严格来说它的历史只有几十年。如今我们的饮食非常丰富,而几十年前的物资并不充裕,越是在匮乏时代,人们越需要通过对食物的重金投入,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今天,这一点已经发生了变化,奢侈的食物已经不能代表一个人的身份和品位了,不过,几十年前宴席的菜品类别组成仍然延续至今,如今中国人正式的宴席也基本可以分为:前菜、热炒、大菜、烧烤、点心,以及搭配的汤羹和主食。这样的菜品类别划分,我们可以追溯到古人饮食中发现蛛丝马迹。
先看肉食。“菜多粮少,不及肉味”,是中国古代普通人饭桌上的常态。权贵人家的宴会上,肉食的种类就相当丰富了。最主要的是牛肉、羊肉和猪肉三类。牛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而且饲养周期,也比羊和猪要长。所以早在《礼记》中就有规定:“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豕就是猪),庶人无故不食珍。”意思就是,如果不是事出有因,有重要的事情,诸侯这个阶层不能随便吃牛肉;大夫这个阶层不能随便吃羊肉;如果是士,那也不能随便吃狗肉、猪肉。
规定是规定,实际上后来贵族也没有多当回事。《左传》记载,秦国军队攻打郑国,郑国商人弦高路上遇到秦军,就送上了十二头牛来犒劳部队。当然,几万人的军队,十二头牛肯定不够吃,但因为牛在当时太珍贵了,这份犒劳绝不算轻。而且军队吃牛肉,在当时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史记》里还记载了一个故事,说汉代有个叫魏尚的人,自己出钱,每五天杀一头牛给军队的官兵们吃,让他们更好地抵御匈奴。于是“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可见,吃牛肉给人的动力还是很足的,五天一顿,就可以充满斗志,抗击匈奴保全边塞。再来看看中国古代的烹调技术。早在周代和秦代,中国古人的烹调技术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甚至现代中国烹饪的主要方法,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到秦汉阶段,就已经大致具备了。后来的改进和提高,主要是在炊具和火力的不断进步下,向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比如,历代古籍中经常会提到“八珍”,这里的八珍,指的就是八种主要的烹饪方法与特定食材的匹配。这里我们介绍其中几项。首先是“炮”(páo),《封神演义》中有一种“炮烙之刑”。炮指的是在牲畜外面裹上泥巴,然后放到火上去烤。主要匹配的食材有“炮豚”和“炮牂”,也就是猪和羊。要先将猪、羊宰杀,去掉内脏;在它们身体里填满大枣,用杂草从外面缠好,涂上泥巴。用火把泥巴烧干后,掰开泥巴,并用手拂去皮肉上的薄膜,这样残留的泥巴和草也就去掉了。之后,还要把发酵过的粥糊状米粉涂在上面,然后放到油里煎。煎的时候,油一定要没过猪肉或者羊肉。最后还有一个程序,如果选用猪肉,要整个放在小鼎里;如果是羊肉,要切成条状,放在小鼎里,再把小鼎放在大锅中,装上水,在锅下用火连烧三天三夜。最后,就可以加上醋、肉酱等作料,开始享用了。是不是很精细!除此之外,还有“腌”。但古代的贵族腌的并不是咸菜,而是把高贵而新鲜的牛肉切成薄片,放在好酒里浸泡一昼夜,然后加上作料食用。再比如“捣”,当然贵族们捣的不是蒜,而是先把牛羊或者其他野味的里脊肉捣烂,再去掉筋腱、薄膜,蘸着作料吃。
你可能会有个疑问,为什么不单独介绍素菜呢?古籍里记载有五味,分别是“醯”(xī),意思是醋;“醢”(hǎi),肉酱的意思;“盐”,食用盐;“梅”,为食物增加甜味的果子;最后才是“菜”。你看,菜对于贵族的宴会来说,更像是一种调味品,比如葵菜、韭菜、葱等。对古代贫苦人家来说,吃不起肉,菜羹是他们的主要食物,说白了就是用野菜煮成的糊糊。说到“菜羹”的“羹”,贵族也吃羹,但不是野菜糊糊,而是用肉加调味品制成的肉汁。可以直接吃,也可以“以羹浇饭”,就是把肉汁浇在米饭上,很像今天的盖浇饭。
《左传》里就记载了这么一件事:郑庄公和母亲姜氏不和,借故放逐了姜氏,并且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意思是我这辈子都不和我妈见面了。然后,他就后悔了。一次宴会上,有个叫做颍考叔的人,这个人的阶层也不低,是个大夫。他听说了这个事,就打算给郑庄公献上一计,为领导排忧解难。但是这事关乎郑庄公的家事和之前的承诺,还不能直接说,怎么办呢?
郑庄公赐给颍考叔食物,颍考叔别的都吃,就单单不吃肉。郑庄公就好奇了,问他怎么不吃肉呢。颍考叔回答道:“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意思是,我的母亲,从来都是吃我给她准备的食物,还没有尝过您赏赐的肉汁呢。请允许我打包,带给她老人家尝尝。你看,关于母亲的话头,就被挑起来了。郑庄公一听,马上说道:“唉,你还有老母亲可以孝敬,我却没有呀。”颍考叔接道:“这是怎么回事呢?能让小人知道一下吗?”两人就这么你一言我一语聊这个事儿。最终,颍考叔给了一个好方法:您不是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那找个地方,挖出一条隧道,一直挖到泉水涌出,这不就是见了黄泉了吗,你们母子就可以在隧道里面相见了!
这就是用语言的艺术,把“黄泉”作为一个代表“死亡”的抽象隐喻,转换成了现实世界中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对于郑庄公来说,既保住了自己的信誉,又成功与母亲达成了和解。这在当时不得不说是一个好办法,也只有在宴会上,才能巧妙地将它说出来。中国的饮食博大精深,暂且介绍到这里,再来看看古时候其他地方宴会上都吃什么。先来看看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古巴比伦,在今天的中东伊拉克周边。古时候这里普遍种植大麦,因此面包与啤酒,是这里最受欢迎的饮食。这里面包加工机制已经相当成熟了,人们先用烤炉烘烤大麦面粉,然后再加入不同的调料、水果、油、牛奶或者是啤酒,做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比如心形、手掌形等等。当然,这和我们刚刚介绍的,来自中国古代的美食相比,似乎算不得什么,但就算是平平无奇的面包,在古巴比伦社会也是分了三六九等。
底层古巴比伦人吃的是未经过发酵的、用粗糙面粉制成的面包,只有官僚阶层才能享用到“精制面包”。“精制面包”既可以指“经过精细加工的面包”,也可以指代蛋糕。对于这些高规格面包的制作,还有着详细的记载:比如,在制作时,需要在优质面粉中加入以下材料:1西拉的黄油(sila,西拉是一种计量单位,大约相当于一升)、1/3西拉的白奶酪、3西拉的上好椰枣、1/3西拉的葡萄干。还有一份高级蛋糕的配方,配料中除了上面的东西外,还有葡萄汁、苹果和无花果。
古巴比伦的精英阶层自然不只吃面包,他们的菜单上还有炖菜、炖肉和肉汤。下面介绍两个代表性的菜谱。第一个是“塔尔鲁炖菜”。塔尔鲁是一种小型的鸟类,有可能是鸽子或者鹌鹑。做这道菜的时候,除了鸟肉之外,还要有一条新鲜的羊羔腿。把盐、去壳的麦芽、洋葱和大蒜这些东西一起放在牛奶里捣碎,倒在锅里,加入水和油。小鸟在锅里煮了一遍之后,再把它和肉汤放进一个罐子里炖好。第二个叫“图布甜菜肉汤”。主要食材是羊羔肉。在锅里倒入水和油,再加入去皮的蔬菜、盐、啤酒、洋葱、芝麻菜、甜菜,还有捣烂的韭菜、葱和大蒜。一直到煮熟为止。这会是什么味道呢?你可以想象一下。古巴比伦的西方是古希腊,东方后来诞生了波斯。两个地方的饮食比较相似。古希腊宴会上的食物主要是面包和烤肉,波斯帝国宴会上也有着丰富的肉类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