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浦记事”微信公众号
2025年3月30日是蔡和森同志诞生130周年纪念日。蔡和森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始人和早期的卓越领导人,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他第一个提出“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党的纪律为铁的纪律”,其思想至今绽放着耀眼的光芒。蔡和森在上海出生,从上海出发赴法留学,在上海创办第一份党中央机关报,上海是蔡和森探索和实践革命真理的重要舞台,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印迹……
原名蔡林彬、蔡和仙,字润寰,号泽膺,原籍湖南湘乡县永丰镇(今属双峰县)。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三、四、五、六届中央委员,第三、四届中央局委员,第五、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担任过中共中央代理秘书长、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共两广省委书记。
1895年3月30日,蔡和森出生于上海一个小官员家庭。父亲蔡蓉峰,湖南湘乡永丰镇人,1890年来到上海,在高昌庙江南制造局(其址位于今黄浦中央科创区内)任职,母亲葛健豪,随夫同在上海生活。
江南制造局大门(上海市档案馆藏)
1899年春,年幼的蔡和森随母亲一起回到湖南,不久父亲从上海回来,全家团聚,1900年妹妹蔡畅出生。1913年秋,蔡和森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今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后与毛泽东成为同学并结为挚友。他们常去杨昌济老师家中求教,讨论治学、做人的方法,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还共同发起成立哲学研究小组。
湖南第一师范今貌(来源: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官网)
蔡和森在湖南高等师范学校的毕业证书,此时他使用的名字是蔡林彬(湖南省档案馆藏)
1915年秋,蔡和森转入湖南高等师范学校,但这并不影响他与毛泽东的联系。他与毛泽东、萧子升等商讨发起组织新民学会(1918年4月在蔡和森家中正式成立),还一起参与发起湖南青年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先后赴京筹办相关事宜。俩人还在北京见到了联系湖南女子赴法勤工俭学的向警予。在蔡和森的动员下,母亲葛健豪、妹妹蔡畅一同赴法。
1918年8月9日,蔡和森写给罗学瓒关于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事宜的明信片(湖南省档案馆藏)
1919年12月初,蔡和森、蔡畅等11人乘船抵沪,住进湖南会馆(其址位于今黄浦区徐家汇路制造局路西南隅)等候轮船。其间,同在上海的毛泽东特意与蔡和森、向警予等会面畅谈。25日,蔡和森和蔡畅、向警予以及母亲葛健豪等30余人,在黄浦码头(其址为今杨浦区秦皇岛路32号东码头园区)乘坐“央脱莱蓬”号法国邮船赴法。与他们同船的还有陈延年、陈乔年兄弟等。抵法后,蔡和森等进入蒙达尼公学求学。
湖南会馆旧貌
“央脱莱蓬”号法国邮船
刚到法国,蔡和森在短短的四五个月时间里,“猛看猛译”马克思主义著作,研究了各派社会主义学说和俄国革命的基本情况,主张组织俄式共产党,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以此改造中国。他与向警予也走到了一起,1920年5月在蒙达尼举行了别开生面的婚礼(亦称“向蔡同盟”)。
1920年7月,蔡和森(后排右二)等部分新民学会会员及工学励进会会员在法国蒙达尔纪杜吉公园合影
1920年8月和9月,蔡和森两次致信毛泽东,明确提出建立中国共产党及有关重大问题的意见、具体的建党步骤,并建议毛泽东立即物色人选,着手建党准备工作。蔡和森还在9月16日信中提出“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回信:“你这一封信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在法期间,他还参与筹组中国共产党旅欧早期组织,是“法国支部”的创始人之一。
1921年10月,蔡和森因领导留法勤工俭学学生斗争,与李立三、陈毅、罗学瓒等被法国政府遣送回国。12月,他在上海经陈独秀等介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安排留在设于老渔阳里2号(今黄浦区南昌路100弄2号)的中央局从事党的理论宣传工作。
在党的领导下,上海的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局主持筹备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团一大”),原定1922年4月在上海召开,后改为5月5日在广州举行。蔡和森参与大会文件的起草,并当选为团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同年7月,党的二大在上海辅德里625号(今静安区老成都北路7弄30号)召开。蔡和森不仅参与二大的筹备工作,同向警予一起出席大会,还当选为中央委员,接替李达负责党的宣传工作。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第二次会议记录
1923年6月,蔡和森和毛泽东、罗章龙等一同出席党的三大,并当选中央局委员、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9月,中央局机关从广州迁到上海闸北三曾里3号(其址位于今静安区临山路公兴路口,原建筑毁于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这里常住着3户人家,毛泽东、杨开慧夫妇住楼下前厢房,蔡和森、向警予夫妇住楼下后厢房,罗章龙住楼上。他们因此自称为“三户楼”,一致推选向警予为户主,对外则称“王姓兄弟”一家人。
2007年建成开放的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静安区浙江北路118号)
1922年1月15日,《先驱》半月刊在北京创刊,由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编辑发行,邓中夏、刘仁静等主编。因遭到北洋政府查禁,3月迁至上海。
大沽路团临时中央局旧址(今静安区大沽路400-402号)
《先驱》从第4号起由团临时中央局主办,第8号起由团一大选出的团中央执委会编辑出版,是团中央第一份机关刊物,由蔡和森主编。该报积极宣传和执行团一大的会议精神,指导各地团组织建设,开展团员青年的宣传教育工作,1923年8月15日出版第25期后停刊。同年10月,团中央新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在今黄浦区淡水路66弄4号创刊。
《先驱》1922年5月15日第8号刊载团一大情况(上海市档案馆藏)
1922年9月13日,党创办的第一份公开发行的机关刊物《向导》周报在上海老西门兰发里3号(今黄浦区复兴东路1047弄3号)创刊,蔡和森负责筹办。《向导》编辑部曾随中央机关一度迁移至北京、广州、武汉等地,时间都较短,大部分时间都在上海出版。
《向导》创刊号和老西门兰发里弄口旧貌(上海市档案馆藏)
1922至1925年,蔡和森长驻上海担任《向导》周报主编,后由彭述之、瞿秋白担任,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罗章龙、赵世炎等为主要撰稿人,每周三出版,十六开四版,辟有《时事评论》《各地通讯》《读者之声》《寸铁》等栏目,1927年7月停刊,前后共发行201期,在党的新闻报刊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蔡和森主编了其中116期,承担了很多具体工作,并撰写了大量文章。当时形势严峻,蔡和森不得不频繁搬家,由于日夜操劳,哮喘病时常发作,甚至需住院治疗,但他仍埋头坚持写作、办报,特别艰苦勤奋,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1924年5月,位于棋盘街的上海民智书局(今黄浦区河南中路福州路附近)出版了蔡和森的著作《社会进化史》。该书共15万字,是我国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阐述社会发展的奠基之作,深受欢迎,并多次再版,对传播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摩路上海大学旧貌和蔡和森著《社会进化史》(上海市档案馆藏)
1923年秋,蔡和森到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任教,主讲社会发展史。这本《社会进化史》就是他编写的讲义,后成为《上海大学丛书》之一。1924年春,上海大学从闸北青岛路(今静安区青云路)迁至公共租界西摩路132号(其址为今静安区陕西北路南阳路口东首),蔡和森坚持授课,还与恽代英轮流讲演时事。
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内展示的有关蔡和森夫妇的档案史料
1924年3月,蔡和森向警予夫妇在慕尔鸣路甲秀里318号(今静安区茂名北路120弄7号)居住。6月,杨开慧携母亲向振熙(向警予姑妈)和两个孩子来沪,毛泽东一家住一楼,蔡和森一家住楼上厢房。
1925年1月,蔡和森出席在上海虹口广吉里召开的中共四大(中共四大会址遗址位于今虹口区东宝兴路254弄28支弄8号处),当选为中央局委员、中央宣传部委员。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蔡和森在中央会议上正确分析形势,提出组织反帝示威,号召全上海罢工、罢课、罢市,成立工商学联合会,把运动扩大到全国去等主张。6月,由于过度劳累,导致病情加重,蔡和森不得不离沪赴京疗养了一段时间。
五卅运动期间,上海南市公共体育场举行大规模群众反帝集会
南京东路五卅惨案纪念地
1925年10月,受中共中央委派,蔡和森赴莫斯科,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后出席中共五大、六大,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兼任中央宣传部部长。其间,他一度作为中央特派员指导北方局工作。1931年初,蔡和森回到上海,3月被派往香港,任中共中央代表兼南方局书记,主持广东省委工作,6月1日因叛徒出卖在香港被捕,8月4日在广州慷慨就义,年仅36岁。
1931年大同幼稚园保育员与儿童在上海顾家宅公园(今复兴公园)合影,一排左五为蔡和森之女蔡转
蔡和森旧影(来源:蔡和森同志纪念馆)
毛泽东曾评价蔡和森:“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邓小平曾题词:“蔡和森同志是我党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他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民永远记着他。”1980年3月,他生前文章和译著被汇编成《蔡和森文集》出版。2009年,蔡和森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
图文参考:
《蔡和森生平大事年表》 (中共娄底市委党校)
《蔡和森留法勤工俭学侧记》(中国档案报)
《蔡和森与团中央机关刊<先驱>》(中国共青团杂志)
《钩沉|兰发里3号:<向导>在沪编辑部旧址》(熊彼)
《<向导>: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
《蔡和森:曙光中的先驱 | 留学报国名人坊》(黄嘉禾)
《档案里的百年团史》(漆亚婷 闫树军)
《中国共产党上海历史》《中共上海党志》《中国青年报》《黄浦·红色起点》及蔡和森同志纪念馆、档案春秋、上海静安等微信公众号
编辑:陆闻天
版式:施雨
钩沉·上海新生:破晓东方,激战外白渡桥
钩沉·上海新生:保全上海工业,完整交给人民
钩沉·上海新生:为上海解放“保驾护航”
钩沉·上海新生:1949年5月,送给上海市民的“见面礼”
钩沉·上海新生:解放初期的上海,经得起封锁,顶得住轰炸
钩沉·上海新生:意义非凡的上海金融保卫战
聚焦城市记忆、留存城市发展、传承城市历史。我们架起档案为民服务的桥梁,讲述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滋养下生生不息的上海故事。这里是上海市档案局(馆)微信平台。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