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中国消费者在新闻上看到“零添加”食品标签被整治时,或许会感叹国内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重视。
然而,同样是标签,国外一些食品包装上刺眼的“不含中国成分”字样,却像一记耳光,打在了所有为中国食品安全努力的人脸上。
这种标签,究竟是“安全标准”还是“歧视标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历史的污点
这几年,我国已经中国发布了至少166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涵盖340余种食品类别,并且还率先推行数字标签以提升透明度,这一切都体现了我国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
可另一边,却是国外商家将“不含中国成分”作为卖点,暗示中国食品“低人一等”。
甚至就连一贯被人吐槽“干净又卫生”的印度,都曾多次以食品安全为由,禁止进口中国食品。那么这一切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
实际上,中国食品的国际形象,其实与我们的一系列重大安全事件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2007年的宠物饲料污染事件,让中国出口原料背负“毒害”骂名;近年曝光的“土坑酸菜”、“瘦肉精羊肉”等事件,进一步加剧了国际社会对中国食品的疑虑。
这些事件被国际媒体反复放大,逐渐固化成一种刻板印象——中国食品“不可靠”。
于是,某美国宠物食品品牌就曾以2007年事件为由,宣称“不含中国原料”;澳洲贝拉米奶粉则迎合中国家长对本土奶粉的不信任,将“无中国成分”作为卖点。
面对这一系列的重大安全问题,我国食品行业其实也进行了巨大变革,自2015年修订《食品安全法》以来,中国建立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体系。
一系列的变革让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其实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善,我们的很多措施更是堪称“行业标杆”。
例如,新国标要求预包装食品标注致敏原信息,并引入数字标签,消费者扫码即可获取成分、营养等详细信息。
但信任的修复仍然需要时间,中国商品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努力,来改变外国消费者的传统观念。
而与此同时,随着地缘政治的不断变动,一些外国机构也仍然利用历史污点,将个别企业的过错泛化为整个国家的标签,以此来打压中国商品……
双重标准
有人经常说:“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似乎外国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食品安全问题,但实际上,相较于近年来进步明显的中国商品,外国的食品安全可谓问题重重。
2024年,中国海关拦截了2.8万吨不合格进口食品,其中美国以595批次居首,问题包括激素残留的西班牙“健美冻猪”、日本核泄漏地区食品等。
尤其是喊出所谓“Nothing from China”的印度,更是非常搞笑,印度社会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几乎成了全世界的共识。
哪怕是社交媒体上那些介绍印度小吃的美食视频,哪怕视频拍摄者再怎么赞美印度,视频中的那些脏、乱、差却也是深入人心。
所以对于印度方面喊出所谓中国食品存在安全问题的说法,无疑存在着非常强烈的政治因素,这其实是一件损人且不利己的事情。
不过,无论国外在食品安全上如何的“双重标准”,那都是他们的事情,但无论是对于国内的消费者,还是外国人来说,改善中国的食品安全形象都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重建信任
面对中国食品在世界上的一系列负面形象,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改变外国人的看法。
首先一点,自然就是我们自己应该以身作则,进一步的推动食品安全的相关监管举措,从而真正改变国内的食品安全形势。
像新国标禁用“零添加”等模糊宣传,要求企业真实标注成分,正是迈向透明化的重要一步。
数字标签的推广,则通过技术手段打破信息壁垒,让消费者扫码即可追溯生产流程、检测报告,甚至观看生产视频。这种“阳光监管”若能持续,将逐步扭转国际社会的刻板印象。
此外,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检测互认,才能打破贸易壁垒。
2024年,中国新增104项食品安全检测标准物质,覆盖农药残留、转基因成分等关键领域,为全球合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国际偏见往往源于信息不对称,中国可通过第三方机构合作、邀请海外自媒体博主参观生产基地、举办国际食品安全峰会等方式,主动传递真实进展。
结语
“不含中国成分”的标签,是历史伤痕、商业博弈与认知偏见的综合体。它刺痛了民族自尊,却也鞭策我们直面问题。
今天的中国食品行业,已不再是2008年的模样,我们这么多年来制定的一千多项国家标准、数字标签的革新、海关拦截2.8万吨问题进口食品的底气,都在证明这种蜕变。
然而,信任的重建需要时间,更需要行动,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让国际社会放下偏见审视中国标准,从而让我们的食品真正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