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凤凰网财经援引路透社报道,近日,西非内陆国家尼日尔首都尼亚美陷入一场能源震荡。军政府领导人阿卜杜勒拉赫曼·奇亚尼签署紧急政令,要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津德尔炼油厂(Soraz)及西非石油管道公司(WAPCo)的三名中国籍高管在48小时内离境,并查封炼油厂账户。同日,尼日尔旅游部以“歧视性经营”为由,吊销了中资阳光国际酒店的营业执照。极速财讯就“尼日尔驱逐三名中国石油高管”一事致电中国石油新闻处求证,对方表示“不掌握相关信息”。

要知道中尼合作已有50年之久,突然出现这一情况所有人都摸不着头脑,直到尼日尔石油部长道出理由,目的居然是为了涨薪。欠下的4亿美元贷款还没偿还,如今大费周章只为了涨工资,这何尝不是一则“农夫与蛇”的故事?尼日尔石油部长在接受采访期间,针对中企的薪酬体系提出质疑,他指出中国员工在相关项目中的月薪达到 8678 美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尼日尔本地员工月薪仅 1200 美元 。



尼日尔军政府(资料图)

中方高管薪酬包含40%的沙漠作业津贴(疟疾防护、淡化水供应)和30%技术保密费,实际可支配收入不足渲染数额的一半。更讽刺的是,被军政府当成“剥削证据”的1200美元月薪,在尼日尔本地已是“金饭碗”。首都尼亚美的出租车司机日收入仅3美元,中企提供的薪资足以让一个家庭搬进带空调的砖房。

据新浪财经报道,有中国学者分析,事情的根源是尼日尔军政府希望中石油继续在财政上帮助军政府,他们实质上是在进行勒索,且手法激进、恶劣。尼日尔军政府是2023年7月政变上台的,据报道,中石油去年曾以预付款的方式向军政府提供贷款,但军政府目前无力偿还。尼方指控在中资企业中,中方人员的薪酬是尼方人员的数倍,要求各种“公平”。这一事件是中国在不稳定地区投资面临高风险的又一突出事例,它为我们再次敲响了投资风险的警钟。



尼日尔员工(资料图)

之所以尼日尔对中企开刀的力度更大,除了中企是尼日尔最大的投资方,还有就是,中石油与尼日尔的石油合作,已经占到了尼日尔外汇收入的80%。以及在去年3月,深陷债务危机的尼日尔军政府,为了暂缓经济压力,与中石油签订了协议,承诺用等额原油的方式,去换取中石油的4亿美元预付款。结果中石油钱付了,这等额原油,尼日尔却想要赖账,这就相当于坑了咱们4亿美元。所以尼日尔新政府,才会找借口驱逐中企高官,无理处罚中国企业。

当然我们也不是吃素的,尼日尔肆意妄为的结果就是炼油厂停产,加油站排长龙,油价大幅上涨,首都大部分地区都停电,老百姓生活受到很大影响。这些都是在驱逐中国高管后的这几天发生的。现在当地民众情绪上涨,当地军政府压力倍增,他们认为设备在他们手上就能玩得转。殊不知我们深深的知道防人之心不可无的道理,我们把核心技术牢牢握在手里,让尼日尔尝到了苦果。



尼日尔员工(资料图)

可以说,尼日尔政府用反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借口来对中企业大肆掠夺,掩盖自身在发展国家上的能力不足,这种行为是无理的,短视的。而眼下尼日尔全国大部分城市经济崩溃,产业结构也出现混乱,实在是罪有应得。尼日尔民众其实,诸如此类的事件在非洲频繁发生,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国家的发展需要合作,更需要谋略和手段。或许在抱怀善意的同时,我们也应当心存戒意才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每一分善意都能用在刀刃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