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刘澜昌
3月28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新闻发布会上罕见释放激烈信号,坚决表态“不会将过去的援助视为债务”。这句话背后,是乌美关系正在经历一场急剧而冷酷的现实转向,战争援助不再是“义举”,而是演变为了“有息贷款”。
根据多家欧洲媒体披露,美国方面在与乌克兰的最新矿产协议草案中,提出了远超乌方心理预期的“苛刻条件”。其中最具争议的是,美国不仅要求乌克兰偿还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所获全部援助,还要以年利率4%计算利息,估计总金额高达1230亿美元。更令人瞠目的是,这份“债务清单”不仅包括军事援助,还囊括人道主义援助与预算拨款——连“食物与急救包”都算进了账本。
如此“盘剥”,引发乌克兰方面的强烈不满与恐慌。据披露,美方提出建立一个由美国控制的联合基金,要求乌克兰将其未来国有及私营矿业项目的全部利润转入基金,并优先偿还美方欠款。直到债务与利息全部清偿完毕,乌克兰方可动用这些资金用于战后重建。简单来说,美国提供的是“战时贷”,索取的却是乌克兰整个资源未来,甚至是几代人的国家主权。
这份协议草案几乎就是将“新殖民主义”写入合同文本。所谓“优先开采权”“汇出所有利润”“美方控制基金董事会”……所有设计,都在赤裸裸地表明一件事:美国希望通过援助这张牌,低成本获取乌克兰的矿产与能源主权,实现对乌克兰自然资源的金融封锁与战略控制。
真正令人感到讽刺的是,这一切都发生在所谓“民主联盟”的旗帜下。在俄乌战争初期,美国以“捍卫自由世界”为由,向乌克兰提供援助,并获得西方舆论大肆赞扬。但现在,随着战争进入胶着与消耗阶段,美国账本翻开,却开始一本正经地“算旧账”。这不仅是对乌克兰国家尊严的羞辱,更是对全球南方国家一个残酷的警示——所谓“援助”,或许从来就不是无条件的,它可能只是一个包装精美的陷阱。
泽连斯基的愤怒与挣扎可以理解。一方面,他在国内面对持续的战争压力与社会不满,需要对外展示“主权不可交易”的坚定立场;另一方面,他也明白,当前乌克兰对美国的依赖已经深至骨髓,无论军事、财政还是外交,无一例外。他可以拒绝现在的草案,但没有筹码真正推翻美国的战略意图。泽连斯基明言可以对“未来支持”做出补偿,实则已暗示乌方将在某种妥协框架下接受部分条款。
但问题的核心不在泽连斯基是否妥协,而在美国为何会如此“撕破脸皮”。答案显而易见:乌克兰战争已从“价值共同体的象征”,沦为美国内部政治与财团资本的博弈筹码。特朗普政府主导的新协议草案清楚传递了信号——乌克兰必须“变现”,将战争的地缘红利彻底资本化。而资源,是唯一可以“变现”的资产。
而这一逻辑也并不让人感到陌生。从伊拉克到阿富汗,从拉美到非洲,美国历来擅长用战争之名援助,用援助之名掠夺。这一次,它将模板完整复制到欧洲本土,只是对象换成了乌克兰,一个在战争与饥荒中已经疲惫不堪、却仍在为“西方价值”摇旗呐喊的国家。
至今,协议草案中依然没有提到对乌克兰提供任何“安全保障”内容,这让乌方更加愤怒。对乌克兰而言,最需要的是安全承诺、是主权完整、是战后重建的制度性支持。但美国开出的“账单”,写满的却是利率、股权、外汇转移与债务优先清偿。这不是“马歇尔计划”,而是“融资契约”,不是盟友合作,而是主权质押。
乌克兰现在的处境极具讽刺意味。一方面,它被视为“西方世界的前线”,承受着战争带来的沉重代价;另一方面,却正被推上资源拍卖的屠台,任由资本与权力瓜分其未来。如果这就是所谓“支持民主国家”的方式,那世界其他国家要三思而后行。
这场由矿产协议引发的外交风波远未结束。但它已清晰预示了一个时代的到来:在美国眼中,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战争未结束,账单已送达;未来未抵达,矿产已划走。这不仅是乌克兰的悲剧,也是当今全球地缘格局最残酷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