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王一理 摄影 雷远东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对政治、经济、文化、民俗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潜移默化,尤其是在电影电视、美术雕塑、戏曲演唱、文博旅游、图书牌艺等方面的再创造提供了无尽的素材和元素,被人们呼为‘三国文化’。它适应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对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曾经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3月28日下午,名人大讲堂“三国文化季”的第四场讲座在四川旅游学院开启。天津外国语大学二级教授、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郑铁生以《艺术结构的史实与虚构》为题,立足于当代意识对《三国演义》所表现的文化意蕴进行解析,娓娓道来一个时代的家国情怀。

《三国演义》的历史时空之广阔,时间上跨越了百年历史,空间上上至辽东,下到云南,东临齐鲁,西据川陕。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活跃着数百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但大家有没有进一步思考一个问题:小说家罗贯中究竟是如何结构出这幅史诗画卷的?


天津外国语大学二级教授、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郑铁生

大学生打卡留念

“我在名人大讲堂很想你”

当天讲座座无虚席,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拿着笔记本前来听课的大学生,他们奋笔疾书。大家认真记录的同时,还举起手机,拍摄关于三国文化的重要知识点。还有的观众激动地拿着带有自己名字的标签与讲座合影,宛如“我在名人大讲堂很想你”。

“听了郑教授的讲座,我的文学视野也拓宽了,而且还把一些枯燥的历史记载转化为栩栩如生的故事情节。”四川旅游学院旅游文化产业学院的同学李波告诉记者,无论是历史还是文学,都是人类智慧和结晶,大家应该更深刻地去学习和认识。

此外,四川旅游学院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工作人员何丽也来到了现场,她表示,听完本场讲座,她深受启发。“以前可能只是从书里或者是影视作品里去了解《三国演义》,但是今天是从艺术结构的史实和虚构来谈这个内容,也让我们从不同角度去了解像曹操、诸葛亮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她说。


讲座现场

线上线下火爆

超154万观众云听课

讲座中,郑教授围绕《三国演义》第38回“隆中对”概括历史生活的基本思想、《三国演义》的史实和虚构、《三国演义》为什么要突出刘蜀集团这三个方面,向线上线下观众分享《三国演义》艺术结构的史实与虚构。

值得一提的是,精彩的讲座不仅在线下让观众受益匪浅,而且在网络中吸引了众多网友的观看。截至记者发稿前, 3月28日,《听郑铁生教授解析〈三国演义〉的史实与虚构 |名人大讲堂》直播,在封面新闻、川观新闻、四川观察、四川发布,以及武侯祠博物馆等平台直播,全网总计 154.4万。

名人大讲堂由四川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协调组主办,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承办。讲座致力于打造一个面向大众、深入人心的知识讲坛,力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传承的品牌活动,并努力探索构建符合当前时代需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自举办首期讲座以来,名人大讲堂已成功举办了65场,先后邀请李敬泽、阿来、郦波、祝勇、莫砺锋、周裕锴等全国多学科专家,围绕20位四川历史名人及巴蜀特色文化开讲,探寻古蜀文化遗珍,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深入解读中华文化巴蜀因子的独特魅力。全网累计逾1亿人次观看直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