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美国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思的专机降落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赫格塞思这次亚洲之行的目的很明确——强化美菲军事同盟,应对所谓“中国威胁”。然而,就在他抵达的24小时内,中国外交部与南部战区接连打出两波反击,南海局势再度成为国际焦点。
一、美防长为何“急访”菲律宾?
赫格塞思此行被外界解读为美国“印太战略”的关键动作。自马科斯政府上台后,积极向美国靠拢,充当美国反华棋子。这次访问中,赫格塞思一上来就给马科斯政府吃“定心丸”。先是重申对菲律宾的“防务承诺”,其次是宣布在菲律宾部署导弹,最后计划与菲律宾开展联合特种部队训练。不得不说,美国为了充分利用菲律宾遏华还真是“用心良苦”。
值得注意的是,赫格塞思刻意将南海称为“西菲律宾海”,还宣称“中国威胁论”。这种带有殖民色彩的表述,被中方直指“颠倒黑白”。军事专家张军社指出,美国此举实为给菲律宾“撑腰打气”,但所谓的军事援助不过是象征性姿态——菲律宾缺乏配套的侦察预警和指挥系统,单件武器难以改变其整体军力弱势。
二、24小时内,中方两波反击精准反制
面对美方的挑衅,中国在24小时内打出两记“组合拳”:
第一波:外交部强硬表态
3月28日,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记者会上措辞严厉:“美方应摒弃冷战思维,停止在南海挑事生非。”针对赫格塞思使用“共产主义中国”的表述,郭嘉昆回应:“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不容任何势力撼动。”
第二波:南部战区军事行动
同一天,南部战区新闻发言人田军里空军大校宣布,中国军队在南海进行例行巡航。美国作为域外国家不断在南海挑事,造成南海地区不稳定,解放军这个时候行动就是告诉美国和菲律宾,中国早已今非昔比,我们完全有能力守护南海这片土地。
三、深层博弈:南海局势的“变”与“不变”
赫格塞思的菲律宾之行,暴露了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野心——利用菲律宾与中国的南海争端,构建遏制中国的前沿阵地。然而,美国国内对赫格塞思的质疑从未停歇。
对菲律宾而言,马科斯政府试图借美国之力提升军事装备、转嫁执政危机,但效果存疑。目前民调显示,副总统莎拉・杜特尔特的支持率远超马科斯。美国一直都是口惠而实不至,嘴上说的好听,但实际并不是那么回事,当你有利益价值的时候,他会给你各种承诺,一旦失去价值,你什么都不是。历史上,美国背弃盟友的案例不胜枚举。
四、中方立场:底线清晰,反制坚决
中方对南海问题的立场一贯明确:主权不容侵犯,对话协商是解决争端的唯一途径。但面对美方的军事挑衅与菲方的“倚美闹海”,中方已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强硬态度。南部战区的巡航行动、外交部的措辞升级,均释放出“勿谓言之不预”的信号。
中国在南海的反制手段已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塑造”。无论是常态化巡航、岛礁建设,还是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均旨在维护地区和平稳定。而美国若继续在南海玩火,终将自食恶果。
赫格塞思的菲律宾之行,并未如美国所愿“震慑中国”,反而让南海局势进一步复杂化。中方的两波反制,既表明了捍卫主权的决心,也向国际社会传递了“地区事务不容域外势力插手”的明确信息。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试图通过阵营对抗谋取私利的行径,终将被历史唾弃。南海的未来,应由沿岸国家共同书写,而非域外大国的博弈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