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是指极地或高山地区地表上多年存在并具有沿地面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冰川多年积雪,经过压实、重新结晶、再冻结等成冰作用而形成的。它具有一定的形态和层次,并有可塑性,在重力和压力下,产生塑性流动和块状滑动,是地表重要的淡水资源。
根据冰川的形态特点,可将冰川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大类。大陆冰川又称为“冰坡”或“冰原”,是覆盖着整个岛屿与大陆的巨大冰体。山岳冰川又称为“高山冰川”,发育于山地、并受地形的影响比较大,根据冰川的形态和部分可分为悬挂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山麓冰川等。
冰川地貌,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属于气候地貌范畴。地球陆地表面有11%的面积为现代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和高原地区。第四纪冰期,亚、北美的大陆冰盖连绵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为宽广的地域,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
0 1
冰川作用
1. 冰川的侵蚀作用
冰川的侵蚀方式:①拔蚀作用;②磨蚀作用。
拔蚀作用→冰床底部或冰斗后背的基岩,沿节理反复冻融而松动,松动的基岩再与冰川冻结在一起时,冰川运动时就把岩块拔起带走。
磨蚀作用→冰川运动时产生底部滑动,冻结在冰川底部的碎石突出冰外,不断地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
2. 冰川的搬运作用
冰川侵蚀产生的大量松散碎石和由山坡上崩落下来的石块,进入冰川体后,随冰川运动向下游搬运,这些被搬运的岩屑叫冰碛物。
3. 冰川的堆积作用
冰川消融以后,不同形式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冰川堆积物。冰川堆积物分选差,大小混杂,砾石磨圆度低。
02
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分为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和冰水堆积地貌。
1. 冰蚀地貌
①冰斗→位于冰川的源头。典型的冰斗是一个围椅状洼地,三面是陡峭的岩壁,底部是磨光的岩石斗底,向下坡有一开口,开口处常有一高起的岩槛。冰川消退后,冰斗内往往积水成湖,叫冰斗湖。
②刃脊→相邻冰斗之间的刀刃状,称为刃脊。
③角峰→几个冰斗后壁所交汇的山峰,峰高顶尖,称为角峰。
④冰川谷→称“U”形谷,也称槽谷。槽谷的形成是冰川下蚀和展宽的结果。冰川冰的厚度越大,下蚀力越强。
⑤峡湾→在高纬地区,大陆冰川和岛状冰盖能伸入海洋,由于冰川很厚,当冰体入海尚未漂离之前, 在岸边侵蚀成一些很深的槽谷,冰退以后,槽谷被海水侵入,称为峡湾。
⑥羊背石→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它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远望犹如伏地的羊群,称这些小丘为羊背石。羊背石的平面为椭圆形,长轴方向与冰流方向一致,朝向冰川上游的坡由于受冰川的磨蚀作用,坡面较平,坡度较缓,并有许多擦痕。冰川下游方的一坡受冰川的侵蚀作用,被挖掘得坎坷不平,坡度较陡。大陆冰川常形成规模较大的成群羊背石,山地冰川槽岩中也可形成规模较小的孤立羊背石。
2. 冰碛地貌
由冰川侵蚀搬运的砂砾堆积形成的地貌,称冰碛地貌。
①冰碛丘陵
冰川消融后,原来的冰碛物沉落到冰川谷底,形成波状起伏的丘陵,称冰碛丘陵。
②侧碛堤
侧碛堤是由侧碛在冰川退缩以后共同堆积而成。它在冰川谷的两侧堆积成堤状,向下游方向常和冰舌前端的终碛堤相连,向上游方向可一直延伸到雪线附近。
③中碛堤
两条冰川汇合后,其侧碛合并成中碛,冰川融化后,在冰川谷中部沿谷地延伸方向堆积成垅状砂砾堤,称为碛堤。
④终碛堤
当冰川的补给和消融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冰川的末端较长时期地停留在某一位置,这时由冰川上游搬运来的物质,在冰川尾端堆积成弧形的堤,称终碛堤。
⑤鼓丘
鼓丘是由一个基岩核心和冰砾泥组成的一种小丘,也是冰川再接近末端,对冰床中凸起基岩进行侵蚀,底碛翻越凸起的基岩时,搬运能力减弱,发生堆积而形成的。
3. 冰水堆积地貌
①冰水扇和外冲平原
冰川的冰融水,常形成冰川河道,它可携带大量砂砾从冰川末端排出,在终碛堤的外围堆积成扇形地,叫冰水扇。几个冰水扇相连就形成冰水冲积平原,又名外冲平原。
②冰水湖
冰融水流到冰川外围注地中形成冰水湖泊。
③冰砾阜阶地
在冰川两侧,由于岩壁和侧碛吸热较多,附近冰体融化较快,又由于冰川两侧冰面较中部要低,所以冰融水就汇集在这里,形成冰川两侧的冰面河流,并带来大量冰水物质。当冰川全部融化后,这些冰水物质就堆积在冰川谷的两侧,形成冰砾阜阶地。它只发育在山地冰川谷中。
④冰砾阜
冰砾阜是一些圆形的或不规则的小丘,由一些有层理的并经分选的细粉砂组成,通常在冰砾阜的下部有一层冰碛层,冰砾阜是冰面上小湖或小河的沉积物,在冰川消融后沉落到底床堆积而成。
⑤锅穴
冰水平原上常有一种圆形洼地,深数米,直径十余米至数十米,称为锅穴。锅穴是埋在砂砾中的死冰块融化引起的塌陷而成。
⑥蛇形丘
蛇形丘是一种狭长而曲折的垄岗地形,由于它蜿蜒伸展如蛇,故称蛇形丘。蛇形丘的延伸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