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起云龙山叠翠苍茫,北至黄河故道波光潋滟,徐州古城的中轴线上蜿蜒着一条3.5公里的城市年轮——“彭城七里”。从新石器时期的陶片兽骨,到明清时期的青石砖瓦,行走其间,彭城5000多年的历史尽在眼前。回忆历史的沧桑演变,体会先民的人间烟火。
徐州广电系列报道《行走七里,对话千年》今天推出第二期《一座楼,一座城与一个人》,让我们共同邂逅“彭城七里”最北端的黄楼。
第一期报道链接:
矗立在黄河故道旁的黄楼,是徐州五大名楼之一,也是徐州历史文脉——彭城七里的重要节点,见证着苏轼带领徐州军民抗击洪水不屈的精神。
目前
黄河南路至夹河街上盖广场项目
施工正在进行中
未来,一个全新的黄楼公园
将重新回到我们身边
改造前的黄楼及黄河南路、夹河街
改造效果图
“荡荡清河埔,黄楼我所开”出自苏轼《送郑户曹》,诗中历数徐州山川胜迹和古今豪杰,亦写出了建造黄楼的初衷。在故黄河南岸大堤上,这座飞檐翘角,有着明黄屋顶和朱红排窗的两层楼阁,记录了一条河、一座城、一个人,以及一段光彩夺目的过往。
黄河之水,蜿蜒而来。东行至黄楼,拐而南流穿城而过,到积水坝,绕过显红岛浩浩东去。
公元1077年秋,苏轼刚到徐州做太守,徐州就遭遇了黄河决堤,洪水咆哮而下,徐州城南的清河一夜暴涨。祸不单行,当时的徐州城又逢暴雨连降。水势凶猛,眼见就要把城墙冲垮。
此时的徐州城,危在旦夕。
如果城墙失守,徐州城内的几万百姓难免灭顶之灾。苏轼当机立断,率城内百姓齐心协力抵抗洪水。经过近两个月的艰苦战斗,洪水终于被引回黄河故道,徐州的危险解除了。
由此还留下了“苏轼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
为了纪念这次治水事件,苏轼在当时徐州城的东门建起一座楼,由于“土实胜水”,以土克水,有镇水之意,所以用黄土涂饰墙面,故名“黄楼”。
水虽然暂时退去,苏轼却不曾懈怠,立即提出“筑堤防水,利在百世”的主张。于是,一道“苏堤”在徐州落成,流芳百世。
黄楼建成之后,在九月九日重阳节举行了典礼,苏轼亲自题写“黄楼”二字匾额。 同时还写了一篇文章: “起东郊之壮观,破西楚之淫名。 宾客如云,来四方之豪杰; 钟鼓殷地,竦万目之观瞻。 实与徐民,长为佳话。 ”
黄河水退,黄楼落成。
苏轼感慨良多,写下《九日黄楼作》。
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
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
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
岂知还复有今年,把盏对花容一呷。
莫嫌酒薄红粉陋,终胜泥中事锹锸。
在这之后近千年日月不辍的时空里,黄楼废了又修,修了又废,它的身形映照在清末的徐州八景中,是为:黄楼赏月。
立于楼中,“送夕阳之西尽,导明月之东出”,不负风雅。
到上世纪30年代,黄楼已没有实体,只剩下一个意象,悬浮在历史的笔端。
1983年,徐州市区黄河故道段开始治理,黄楼旧址,此时还是几间平房。(图片来源:光线)
上世纪80年代,黄楼重建(图片来源:徐枫)
1988年,重建黄楼于黄河故道畔,新建的黄楼为黄琉璃瓦覆顶,歇山抱厦,有苏辙撰文,苏轼所书的《黄楼赋》碑立于楼内。
文人骚客为黄楼所做的名篇流传至今,这里,一直都是徐州地标「网红打卡圣地」。
黄楼公园,北起合群桥,南至积水坝,横贯市区庆云桥、济众桥、和平桥等9座大桥和中山路、淮海路、建国路等市区7条主干道。
黄楼公园里还有多处徐州人民治水纪念物,除黄楼外,还有镇水铁牛和五省通衢牌楼。
2007年,黄楼东侧增添“问月舫”景致,石舫位于古黄河河道南侧水面上,有石阶与岸相连,石舫一侧的岸壁上刻画了苏轼在徐州的故事。
昔日穿城而过的故黄河,如今已被修建成带状公园,成为徐州城黄河畔靓丽的风景线。
今日之徐州
高楼林立,车行人往,繁花似锦
黄楼
也成为这座城市灿烂文化的见证
一种文化符号 一种情结
我们也期待
改造完成的黄楼公园
早日回到市民的身边
部分来源 | 快哉徐州快哉快哉
美编 | 徐梦雨
徐州广电编辑 | 李勇良
一审 | 姚亮
二审 | 朱宸昕
三审 | 张清
转发+在看,告诉身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