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7

武威赋
其二


维甲辰[1]之岁,夏暮之交[2],余游历[3]于蜀地[4],寻怀往哲之风。追慕李杜[5],遂吟诗曰:“鞭马驱车品藤梨[6],利州[7]古道漫磨心。轻丝银竹[8]添幽绪[9],忆怀汉王[10]度嘉陵[11]。”

欲润《凉州赋》,奈何世尘纷扰,身心未修,名缰利锁,困我穷年。推却俗务,心存愧疚,负君厚望,实为憾事。

初至新境,目之所遇,皆表象耳。久居凉州,岁月渐深,理解愈明,视界益广。事之后意,亦随之清晰。是故,书凉州者,必深入其中,离凉州而作,则想象之辞也,非真实之记也。正所谓“入乡问俗”,方能得其真谛;又如郑玄[12]注经,必求其本源,方得其实。

若无久居武威之心,则难述凉州之魂。除润色《凉州赋并序》外,更欲撰《武威赋》数篇。世人对凉州知之甚寡,混淆凉部[13]、凉郡[14]、凉区[15]之分[16]。班固[17]《两都赋》言长安、洛阳二都之美,今则需辨凉州诸地之异;董狐直笔[18],史家精神,今亦需详实记载,使后人有所考据。

今愿执笔,详尽记述,使凉州真貌昭示于世,此乃余之责也。力逮丁亥年百城赋武威赋[19]之未逮,金声玉振,声明有人!

是为序。

观夫武威,亦号凉州[20]。在天文,东井[21]、舆鬼[22]分野于凉州,处鹑首[23]之次;在地理,伐北开西[24],凉州固河右之心[25]。今者世人常言:“西北首府金凉州[26] ,雍凉之都[27]武威郡。”此语岂徒然哉?实有典故存焉。子能答乎?

汉武断匈臂,四郡列星屏;前凉铸京华[28],武人追儒风。秃发南凉擂战鼓,凉州会盟息刀兵。西夏西凉佛塔立,明清驼铃续商经。千年风云翻史册,六朝兴废鉴苍冥!

紫山[29]蟠龙吐云气,谷水[30]回纹织锦茵。控张掖之锁钥,扼敦煌之咽喉;驼铃摇碎玉门月,烽燧点燃瀚海星。更有天马踏燕凌太虚,雷台观日耀金甲;西夏碑镌番汉字,文庙柏荫圣贤书。此皆造物钟灵之迹,岂可默然无述?

凉州历代设治,或置刺史以牧民,或命将军而御边,或立都督以统军,或设总管而镇土。皆赖紫山[29]之嵯峨,谷水之莹澈,遂成姑臧卧龙[31]。每岁农历五月十三,君子登莲花山[29],遥望七级城[32],此乃凉州君子登高必赋[33]之事也。或有惑者问曰:“武威何以号称姑臧?”余则骄傲告之:“盖因天府之国[34],拥姑臧紫山[29],故得斯名。”

观夫紫塞[35],玄黄激荡。当局者迷,旁观者清[36]。有郭君振铎,直指武威四疴[37]:贫弱愚私,若鍼砭[38]之彻髓[39],实乃醍醐之灌顶也!

昔荀卿[40]有云:"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今武威君子,岂忘圣训?天驷踏燕,虽留太虚之迹;雷台观日,难掩尘世之翳。驼铃咽月,曾响丝绸之韵;燧火摇星,空忆烽堠之芒。西夏碑文犹镌旧誓,文庙古柏徒荫残章。

太宗三镜之说[41],诚万世圭臬: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武威当悬此三鉴:照姑臧紫气,鉴休屠黄沙,映谷水清波。昔者窦融怀德以安河西,张轨得泰卦[42]而治五凉[43]。今观十七巷[44]市廛,昭武门[45]闾阎,岂无汗颜处耶?

夫千年城阙,九转轮回。匈奴断臂之痛未远,凉州会盟之盟尚温。皇娘娘台前,女娲遗石可补天裂;莲花山顶,君子登临焉补心缺?方今游子归乡,闻俚语而涕零,睹旧巷而肠断。此非造化弄人,实乃苍冥示警:西北首府,莫恃天险;诗书礼乐,斯文主宰[46]!

呜呼!兴衰谁主?岂曰天命。知耻近勇[47],后凋[48]方显松柏之心[49];戒满持盈[50],先觉[51]乃见圣贤之智。 凉州非小,纳须弥[52]于芥子[53];武威何大,藏春秋在方寸[54]。惟愿后来君子,抚残碑而思齐[55],临谷水而悟道[56],则此赋不为空言矣!

武威之士,岂非恒自矜其能[57],频彰己德乎?试观其言,每以西北首府自诩,然寰中胜迹岂独钟一隅耶?

岁在巳蛇,言及灵物,安可不溯娲皇遗踪?昔女娲托体灵丘,抟土旧迹尚存,今竟易名皇娘娘台[58]?今人妄易古称,犹削龙鳞而饰瓦缶[59],不亦悖乎!每过此地,辄思岁月之深镌,感凉州之历练。倘闻乡音在侧,纯正无讹,慎勿笑之。何哉?凉州方言者,古汉语之遗珍也,载于典籍,多有徵验。今之乡邻或以操武威方言为耻,实因未深究凉州文化之故耳。岂不闻离家之游子,闻乡音而泪下耶!溯往思来,感慨系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若夫归乡之游子,睹河西都会[60]摩肩接踵,亦将忽焉涕泗襟袖矣!泪洒海藏[61],汗挥乌鞘[62],岂不悲哉?凉之大也,一州之地,文旅行省列国;凉之小也,万方之末,犹若沧海一粟。离武威再返,观十七巷[44]盛景,感怀旧貌,岂无同感乎?

凉州形胜甚微,实为系乎九鼎[63]。河西凉州之得失,关乎天下盛衰。《凉州词》既成唐诗表征。武威非独武威人之乡,亦文人骚客梦中故里。是以凉州之境,非独一人之独占,亦非一姓之私产,乃华夏诸族共襄之乐土。昔西晋神器更易,张轨得泰观,遂居凉州,可谓乾坤皆有。观其行事,复窦融烎志[64],必仰慕武威休屠[65]。此诚可叹也!张公得卦象昭昭,知天意而安其位,处凉部[13]而抚其民,其志岂非与天地同在哉?其心岂非与日月同辉哉?今久居武威之黎民,几人犹记张轨之恩?

若论凉州,余诚数日数夜言之不尽。往昔心志高远,竟敢妄议“凉州学[66]”,撰《凉州赋并序》,近万言矣。思之,亦自佩其勇。人固当达成己身所定,修身齐家[67],则不致彷徨。

盖闻天倾西北,地涌雄州[68]。祁连垂雪以为冠,石羊激浪而作绦。城阙本无暇,何求市井尽完人?凉人秉笔书肝胆,岂容腐萤[69]笑鲲鹏[70]!试问诸公——可曾见凉庄道前,何公廷圭[71]解囊散金,寒门举子披雪叩诗书?时代之进,武威之变。君不见祁连松涛卷青简,六谷河水淬剑芒。沙枣凝血三千树,尽是英魂铸脊梁!今者驼铃摇彻丝绸路,黉舍星罗接大荒。可笑井蛙讥龙种[72],焉知霍骠骑[73]故里,张博望[74]旧疆?且看烽燧燃作千家火,十万青锋匣中鸣,犹映汗青光!嗟乎!凉州风骨[75]岂湮灭?但听朔风[76]呼啸时,犹唱《大风》[77]震八荒!

余欲搦管摛章,今作小赋以抒怀,伏望贤达君子垂教,俾吾得进益焉。仆虽驽钝,幸曾闻先贤之高风亮节,沐德音之余韵;虽未能亲承謦欬[78],然亦心向往之久矣。观夫重外者,其内必拙;无心致用,刻意难成。古之贤达,不务虚华,唯守其真。高士修身,去伪存诚,处静待时,任运行道。饰表忘本,逐末弃源,虽勤于外,终不免中虚。是以无为得天,有心失自然。此理昭然,岂可忽哉?

是为赋。

冯洞唐(慕容洞唐)写于凉州之私宅 乙巳春节

参考注释

1.甲辰:甲辰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41个。赋中的甲辰特指甲辰龙年2024年。

2.夏暮之交:马上就要到秋天了。

3.游历:游历区别于旅游,更侧重于在行走过程中知识的传播与心灵的感悟。慕容洞唐虽然心情不太好,但我总归要强大内心,自我调节啊!

4.蜀地:四川简称蜀。

5.李杜:李冲和杜预,合称为“大李杜”。后世的李白和杜甫合称为“中李杜”,李商隐和杜牧合称为“小李杜”。据笔者考证,目前“李杜”的合称,至少有七个,也就是所谓的“七李杜”。此处笔者特指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

6.藤梨:藤梨是猕猴桃的另外一个称谓,是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的特产,广元有大量的猕猴桃种植。

7.利州:西魏废帝元钦三年(554年)改西益州置为利州,治所在兴安县。天宝元年(742年),改为益昌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利州。今天的利州,已经成为四川广元下辖的一个区(县),利州区是广元市的主城区。

8.轻丝银竹:四川的雨大多都是那种绵绵细雨。

9.幽绪:郁结于心的深切连绵的思绪。

10.汉王:刘邦,中国汉朝开国皇帝,曾为汉王。

11.嘉陵:嘉陵江古称阆水、渝水,是长江上游的支流。

12.郑玄:郑玄,字康成,高密三贤之一,汉经学家,毕其一生以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为职责。他以古文经说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13.凉部:这个概念出自慕容洞唐的另外一篇赋文《凉州赋并序》,这里特指凉州刺史部。凉土之部,胜址纷呈,分四郡以涵河湟,带水之纡徐,得地之灵秀。承昆崙之阳,峻岭横空,雄奇卓绝,挟太华以控西极。渭泾之源,捏其脊而立,势拔五岳,形胜九垓。是以大凉之气,磅礴宇极,英风浩荡,雄图自显!

14.凉郡:这个概念出自慕容洞唐的另外一篇赋文《凉州赋并序》,这里特指凉郡(武威郡)。凉郡之地,胜景五凉,带白金以耀其辉,光华夺目,瑞彩千条。天山之巅,拥而为屏,雪峰连绵,寒气凛然,镇守北疆,固若金汤。大黄之野,坐而为席,沃壤千里,丰饶无匹。中凉之风,蔚然而生,清雅脱俗,逸兴遄飞!

15.凉区:这个概念出自慕容洞唐的另外一篇赋文《凉州赋并序》,这里特指今天的武威市凉州区。凉区之域,名迹古雪,带海藏以涵其深,波澜壮阔,藏珍纳宝。握莲华之蕊,清涟不染,幽香远播,静观世间繁华。擒天梯以凌绝顶,步云霄而上,俯瞰群山,一览众小。小凉之盛,气象万千,幽美绝伦,令人神往!

16.凉部、凉郡、凉区之分:这个概念出自慕容洞唐的另外一篇赋文《凉州赋并序》,溯凉州之三嬗,肇始汉部之大凉,衍化凉郡之中凉,终至今区之小凉。三凉迭兴,映照国运之迁延,政制之更迭,地域之移易.....凉部核心,凉郡为最;凉郡要地,凉区为首。

17.班固:汉代知名史学家。新朝王莽时,班彪来到了凉州投奔窦融。窦融见到班彪,十分恭敬地对待他,用师友之道接待。班彪是班固、班超和班昭的父亲,与前两位合称“三班”,是儒学世家。因班氏一族受窦融恩惠,得以在姑臧凉州避难,所以在史书中对凉州多用笔墨。

18.董狐直笔:董狐(?—?),姒姓,董氏,名狐,春秋时期晋国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史官。周大夫辛有的后裔,世袭太史之职,亦称“史狐”。董狐为史官敢说真话,不畏强权,坚持原则。孔子称董狐为「书法不隐」的「古之良史」。后人将写文章能依照事实陈述、公正不偏的人称为「董狐之笔」,宋代文天祥的《正气歌》有:「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19.丁亥年百城赋武威赋:百城赋是2007年由《光明日报》推出的专栏,面向全国征集和刊登城市辞赋。百城赋在中国文化界影响很大,是辞赋文化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20.观夫武威,亦号凉州:《晋书》说“汉改周之雍州为凉州,盖以地处西方,常寒凉也。”

21.东井:东井,即井宿,西方天文为双子座,在参宿的东北方,南北河戌的西边,银河的北岸,其南面为天狼星,附近有北河、南河(即小犬星座)、积水、水府等星座。因在玉井之东,中国古代天文故称其为东井。《史记·天官书》有记载,“汉之兴,五星会聚于东井。”

22.舆鬼:舆鬼,即鬼宿,鬼金羊,二十八宿之一,南方七宿第二宿。鬼宿(舆鬼)主祭祀,上古的时期的雍凉地区有“西王母居昆仑,掌鬼宿以通天地”的信仰。《山海经》载西王母“司天之厉及五残”,周穆王西巡至河西,曾于凉州境内与西王母相见,祈求星神护佑。“井鬼分野,凉州当兴”的典故,就来自于此。

23.鹑首:鹑首在古代是秦的天文分野,与黄道十二宫的巨蟹宫相当。 《史记.卷二七.天官书》:「东井为水事,其西曲星曰钺」句下唐.张守节.正义:「东井八星,钺一星,舆鬼四星,一星为质,为鹑首,于辰在未,皆秦之分野。 」

24.伐北开西:西北的词源,慕容洞唐愚以为出自《后汉书·窦融列传》“伐北开西”。

25.河右之心:河西走廊,亦称河右、河西。武威是雍州,凉州州治,雍州州治所在。武威古称凉州、雍州、雍凉,是河右的关键所在,故武威为河右之心。《仪礼注疏》有载:凡门出,则以西为右,以东为左。“河西”既为“河右”。

26.金凉州:武威市博物馆保存有明代金凉州写本藏文大藏经。

27.雍凉之都:武威曾经当过雍州州治和凉州州治。

28.前凉铸京华:前凉(公元301~376),五凉之首,十六国政权之一。前凉对之后的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的政治、军事、宗教、建筑、艺术等方面都有深远影响。同时前凉也是“士族北上”的最大聚居地。武威号称“五凉京华”。

29.紫山:紫山,即姑臧山(孤臧山),武威人俗称“凉州莲花山(Liangzhou Lotus Mountain)”。

30.谷水:谷水即今天的武威石羊河。《汉书地理志》曰:凉州谷水出姑臧南山,北至武威入海。届此,水流两分,一水北入休屠泽,俗谓之西海。一水又东迳一百五十里入猪野,世谓之东海。

31.姑臧卧龙:《晋书: 列传第五十六张轨》有记载:(凉州)其城本匈奴所筑也,南北七里,东西三里,地有龙形,故名卧龙城。北京大学《武威行》节选:武威即古凉州,自汉武帝设郡之后成为“河西一都会”,佛法东渐,这里是必经之路。“凉州模式”乃佛教考古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迨北魏陷凉,“徙凉州民三万余家于京师”,凉州佛教对北魏佛教又做出巨大贡献,成就了“云冈模式”。但汉晋以来的这一河西重镇,在乾隆时期修地方志的时候已经“城郭基址不可考”。宿白先生利用发现的汉晋时期的墓葬资料,框定出一个横长方形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没有墓葬的分布,结合墓表记述的距离古城的里数,可以推知汉晋时期的凉州城就在此范围之内。凉州位于丝绸之路要道上,以东西向的交通为主,《水经注》引《王隐晋书》中记 “凉州有龙形,故曰卧龙城,南北七里,东西三里”,宿白先生根据上述的推论,认为“南北七里,东西三里”应该为“南北三里,东西七里”之讹,同时,“南北三里,东西七里”才与“卧龙”的形态相合。

32.凉州七级:清代凉州府武威县(今武威市凉州区)籍学者张澍《凉州府志备考》摘录自《敦煌杂录》云:“姑臧城内有沮渠蒙逊所造七级木浮图,名曰七级城。”

33.登高必赋:《毛诗·定之方中传》说:“建邦能命龟,田能施命,作器能铭,使能造命,升高能赋,师旅能誓,山川能说,丧纪能诔,祭祀能语,君子能此九者,可谓有德音,可以为大夫。”孔颖达《正义》:“升高能赋者,谓升高有所见,能为诗赋其形状,铺陈其事势也。”《韩诗外传》卷七记孔子游于景山,曰:“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言其愿,丘将启汝。”

34.天府之国:武威在西夏时期是天府之国。语出《西夏书事》:“得西凉则灵州之根固。况其府库积聚,足以给军需、调民食,真天府之国也。嗣后保吉身亡,德明终能保守灵、夏,岂非凉州畜牧甲天下,借以养成锐气哉 !”

35.紫塞:此处指长城。语出,明代陈与郊《文姬入塞》:「怎比着闭长门生绿苔,怎比着嫁穹庐啼紫塞。 」

36.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很多事情的我们武威人往往因为对利害得失考虑得太多,认识不全面,反而不及旁观者看得清楚。

37.武威四疴:出自1949年《邮汇生活》第25期,《郭玉峰:无题话武威》“现在的武威,可拿四个字来形容,“贫、弱、愚、私”,就象征了她的一切。”

38.鍼砭:以石针刺经脉穴道,这里比喻武威人内心谦虚,可以包容下他人的批评。

39.彻髓:痛彻骨髓,形容極端的痛苦。

40.荀卿:荀子,名况,被尊称为荀卿,后人为避汉宣帝讳,而称之孙卿。荀子是中国战国时代儒家学者和思想家。

41.太宗三镜之说:《唐太宗论“三镜”》是唐朝李世民所著的文言文作品:郑文贞公魏徵寝疾,上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相望于道。又遣中郎将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戊辰 ,徵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徵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上思徵不已,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42.泰卦:张轨来凉州,使凉州否极泰来。王弼注《周易》之《泰》卦:“处天地之将闭,平路之将陂,时将大变,世将大革;而居不失其贞,动不失其应,艰而能贞,不失其义,故无咎也。”

43.五涼:五凉,即五凉文化,是《十六国春秋》中所记载的五个以“凉”为国号的政权:前凉、后凉、西凉、南凉,北凉。 以五凉文化为主,慕容洞唐愚以为十六国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①阶段:前凉、成汉、前赵、后赵;第②阶段:前凉、前秦、前燕;第③阶段:后凉、后秦、西燕、后燕;第④阶段:南凉、北凉、西凉、西秦、胡夏、南燕。

44.十七巷:凉州十七巷,武威市知名商业街区,此街区依托武威文庙、古钟楼、鸠摩罗什寺等古建筑遗迹而修建,由守正巷、西巷子、东巷子、明训巷、百家巷、文心巷、县府巷、和平巷、大云巷、光明巷、东城巷、闻喜巷、贡元巷、仪礼巷、兴文巷、龙门巷、书院巷组成。凉州十七巷有很多关于凉州历史文化的典故解释,是游客来武威的必打卡地。

45.昭武门:今武威南城门楼子。

46.斯文主宰:这里指让文雅的学风家风,成为武威人的行为主流。

47.知耻近乎勇:语出《礼记·中庸》。 其意思是,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 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推崇,夸耀的品德。 是对知羞改过的人的这种行为的赞赏。

48.后凋:松柏虽经霜雪,却独为最后凋伤。比喻君子处逆境时,仍能守正不苟,不变其节操,坚持自己的底线。语本《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9.松柏之心:即松柏之志,意思指坚贞不移的志节。

50.戒满持盈:武威话(凉州方言)的俗话是说“一瓶子不响,半瓶子咣当。”意思是端盛满之水而留心不外溢;比喻居高位而能警戒自己不骄傲自满。人一定要经常反思自己。

51.先觉:事情发生之前,就已经有察觉了。

52.须弥:又译为苏迷嚧山、苏迷卢山、弥楼山、妙高山或妙光山,为佛教、耆那教、印度教宇宙论中最高的神山。《凉州佛寺志》将凉州城的大云寺、清应寺、罗什寺视为须弥山的象征,而白塔寺(东部幻化寺/东胜神洲/东毗提诃)、金塔寺(南赡部洲/南阎浮提)、莲花山寺(西部雍凉大寺/西牛贺洲/西瞿耶尼)、海藏寺(北部清华禅寺/北俱芦洲/北郁单越)则代表四大部洲,形成了“凉州四部寺”的独特概念。

53.芥子:芥子,是芥菜的种子,因体积微小,引申为极小之物。 「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是说,高大的须弥山能够包藏小小的芥菜种子,小小的芥菜种子也能够含藏高大的须弥山。这里说说武威人心胸开拓,可以包容很多人很多事。

54.藏春秋在方寸:文物不言,自有春秋;国宝不语,一眼千年。方寸之间天地宽,金石交合乾坤大,武威就是一个非常低调的城市啊!

55.思齐:《论语·里仁》有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要向之学习与之看齐,见德行有亏或做事有误之人要反省检视自身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 以人为鉴方知不足,见贤思齐才能进步。

56.悟道:《老子》第一章一开始就写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为妙之门。」

57.岂非恒自矜其能:这句话引用的是“不矜其能,羞伐其德””意思是不自我夸耀本领,也不好意思夸耀自己功德。这里继续提到武威文化的谦虚和包容。

58.皇娘娘台:乾隆年间《武威县志》有:“女娲台,即刘林台。城西北五里。”

59.瓦缶:一种有盖、腹大口小的陶器,用来盛装酒或水,也可作为敲击乐器。《易·坎》“用缶”三国魏王弼注:“处坎以斯,虽复一樽之酒,二簋之食,瓦缶之器,纳此至约,自进於牖,乃可羞之於王公,荐之於宗庙,故终无咎也。”唐·李商隐《行次西郊》诗:“浊酒盈瓦缶,烂谷堆荆囷。”

60.河西都会:语出《大唐西域记》,凉州为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侣往来,无有停绝。

61.海藏:武威海藏寺,又称凉州清华禅寺,被誉为“西北梵宫之冠”。

62.乌鞘:乌鞘岭:武威知名旅游景点,名气不输于雷台。乌鞘岭又称分水岭。在气候区划上,高原亚干旱区、中温带亚干旱区、中温带干旱区三大气候区在乌鞘岭相交。

63.九鼎:九鼎是中国的代名词。据传是禹在建立夏朝后,用天下九牧所贡之金铸成,象征华夏上古九州。

64.烎志:热血沸腾的高尚理想。

65.武威休屠:此处特指武威金氏金日磾。金日磾是武威金氏公认的望祖,是西汉四大家族(金张许史)之首。东汉武威窦氏窦融效仿金日磾献款归诚,凉州系武力豪族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武威,不负武功军威之名。唐诗《凉州词》便是凉州武力豪族的历史见证。《武威金石志▪考稽札记卷▪武威石姓与石氏郡望拾零》有载,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张澍有记载:“休屠有石氏,休屠王石武是也。”以望立堂的武威堂号是石氏公认的先祖原居地武威郡,故以郡望为堂号曰“武威堂”。

66.凉州学:研究武威的城市学科,始于武威,但不局限于武威。

67.修身齐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自古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的终生目标。古人云:“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

68.雄州:武威古号凉州,被誉为『西北雄州』美称,慕容洞唐妙撷清文学大家沈翔《凉州怀古》鸿篇,诗云:“山开地关结雄州,万泒寒泉日夜流。峰向南来皆有雪,城当西面独无楼。市廛人语殊方杂,道路车声百货稠。塞北江南称此地,河西千里尽荒陬。”武威姑臧,既负国家藩卫辉煌往昔,豪杰纷纭,复以天下要冲文脉深厚,东西通衢,南北交汇,商汇枢纽。斯乃西北荣光,亦为中华文明瑰宝,区位优势超群,是非同凡响的通省关键。武威,信乎西北荣耀雄州矣!

69.腐萤:摘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腐草之萤光,怎及天心之皓月?”这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说法,古时误认为萤火虫是由腐烂的草变化而成。

70.鲲鹏:鲲鹏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北冥奇大无比的神鱼,出水则化为鹏鸟。

71.何公廷圭:何廷圭。《大方伯整饬分守凉庄道恩宪何大宗师优崇学校设立乡会路费垂远戴德碑记》(简称《凉庄道何廷圭功德碑记》)和《五凉全志六德集》记载了清代康熙年间凉庄道何廷圭尊重人才、扶持教育、培植士子、尊重先师、重视祀典、为赶考的学子筹措路费等一系列崇学重教行为。

72.龙种:《隋书》记载:慕容吐谷浑有青海,中有小山。其俗至动辄方牝马与其上,言其龙种。

73.霍骠骑: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二十岁的霍去病升任骠骑将军,拿走了西汉武威郡休屠县的祭天金人。

74.张博望:张骞,字子文,汉代旅行家、外交家、探险家。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取「广博瞻望」之意),故称张博望。

75.凉州风骨:《资治通鉴·汉纪·卷四一》:“烈士武臣,多出凉州,士风壮猛,便习兵事。”

76.朔风:刮西北风。

77.大风:大风歌,汉朝皇帝刘邦创作的一首诗歌。《史記·卷八·高祖本紀》:高祖还,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上击筑自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78.謦欬:这里指用凉州方言很亲切的聊天。謦欬在广东话中指与人谈笑聊天,亦普遍写作倾偈。 「謦欬」是古汉语,例如《庄子‧徐无鬼》:「莫以真人之言,謦欬吾君之侧乎!」

作者简介


慕容洞唐(冯洞唐),一个普通的凉州文化爱好者。天资愚钝,写得几篇小赋自满自骄。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投稿须知

文社宗旨:天马竞辉,继承创新;不分地域,竞相出彩。

投稿要求:原创首发,体裁不限;内容健康,文学艺术性思想性高度统一,作品不少于300字节,诗词可数首同发,投稿前认真校对,一经刊出无法修改,文责自负。

投稿邮箱:285095385@qq.com (请以文本形式发送,非附件,以免延误刊发

有关事项:所刊发作品无稿酬,也不向作者收取任何费用,若有赞赏(10元以上),按编制修稿情况,在刊出后系统确认作品无违规情况15天内一定比例通过微信285095385发放,未主动添加微信、不按时收取者视为自动放弃领取权;作品一经刊出不可随意要求删除。

文社自收到来稿7天内审稿,对投稿作品及已刊出作品有修改、宣传、保留或删除权。若不能刊用,文社在7天内通过邮件或微信告知作者,阅读量过低会延迟刊发。为推广文社优秀作品,文社将授权更多的平台转载或同步所刊发作品,并支持报刊杂志选用。谢绝微信投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