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报道,欧盟委员会近日推出了“重新武装欧洲”计划,其中包括向欧盟成员国提供1500亿欧元的贷款用于国防投资。然而,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三国拒绝这一计划,这些国家希望欧盟提供捐赠而非贷款,以避免增加本国的债务负担。“政治新闻网”欧洲版表示,这是冯德莱恩加强欧洲军事自主努力遭受的重大挫折。一位欧盟高级外交官表示:“一些国家对背负如此高额债务的可行性甚至可能性表示严重怀疑。”
冯德莱恩(资料图)
自特朗普政府执政以来,美国的全球战略出现重大调整,特别是在欧洲防务问题上提出“欧洲需为自身安全承担更多责任”,甚至暗示可能从欧洲撤出部分核武器。这一表态令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意识到,美欧军事联盟的稳定性正在削弱,欧洲必须为自身安全做出新的战略规划。与此同时,俄乌冲突仍在持续。2025年2月,俄军在库尔斯克方向的反攻让欧洲各国深刻感受到常规冲突的现实威胁。德国政府担忧,一旦北约无法迅速应对冲突升级,德国本土安全将受到直接挑战。
德国填补权力真空的进程具备双重合法性,它既契合北约“责任分担”原则,又符合欧盟《战略指南针》的防务自主化路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军事部署的地理分布。计划中的20万精锐部队并非平均配置,而是沿着“北溪 - 中欧走廊”形成战略楔形。军工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智能战斗集群系统(GCIT)整合了工业4.0的模块化生产优势,它的人工智能指挥系统可以在72小时内部队重组,相较于传统装甲集群的战役准备周期大幅缩短了60%。
俄乌冲突(资料图)
自二战结束及北约成立以来,美国一直是欧洲的安全基座。如今,美欧关系面临破裂的风险,背后交织着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因素。特朗普政府坚持“美国优先”政策是直接外部诱因。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宫后,在乌克兰问题、军费分摊和对俄立场上,屡屡忽视欧洲诉求。欧洲各国普遍看清特朗普政府不愿继续深度介入欧洲安全事务。法国战略研究基金会顾问弗朗索瓦·埃斯堡指出,美国最近的做法“将会削弱欧洲的地位并损害其长期安全”,造成欧美之间“意识形态和战略上的分裂”。
另外,欧盟最近的防务战略将美英俩国排除在合作框架外,这其中的逻辑基于成员国身份的限制原则。在马克龙的领导下,法国一直在推动欧盟防务体系的自主化,力求巩固自己在欧洲地缘政治中的重要角色。英国过去被视作“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变数”,脱欧后双方的矛盾愈加尖锐,这也从根本上使得英国参与1500亿欧元军备采购计划的合理性大打折扣。随着法德轴心在欧盟决策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法国和德国显然是想要削弱英国的剩余影响力。
战斗机(资料图)
此时美国政府和军工企业自然不会坐视不管。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将会出现更加激烈的博弈。美国可能会采取多种手段,试图影响欧盟的决策,例如施加外交压力、提供经济诱因,甚至可能利用北约框架来施压。然而,白皮书的发布也显示出欧盟内部对美国主导地位的日益不满。长期的安全依赖,已经让部分欧洲国家意识到,这种依赖关系并非长久之计。然而,挑战也意味着机遇。通过加强自身防务能力,欧洲可以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安全利益,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加独立的作用。
总之,欧洲防务的未来走向,注定是一场漫长且复杂的博弈。1500亿欧元这个大蛋糕并不是谁都能随便吃的。而法德在这场戏中究竟能否说了算,还有待时间的验证。欧洲能否真正实现“自主可控”,这笔资金将如何被使用,都是这场博弈中的关键点。不过,有一个问题依然存疑:倘若法德继续各唱各调,欧盟内部的裂痕究竟会愈合,还是会继续扩大呢?法国和德国的分歧,最终是否会成为欧洲防务自主梦的永恒阻碍?这场资金游戏能否变成真正的实力提升呢?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