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上午,乳山市在新闻发布厅举行2025年重点河道生态治理工作新闻发布会,乳山市水利局、市生态文明建设协调中心、威海市生态环境局乳山分局新闻发言人参加发布。


市水利局新闻发言人介绍,我市共有河道184条,近年来,市水利局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推进河湖系统治理,积极构建健康河湖生态系统。


2025年全市重点实施三大河道生态修复项目,分别是乳山市黄垒河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工程、美丽河湖及水环境监管能力提升项目、夏村河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河道清淤、浅滩湿地建设、水生植物种植等综合措施,全面改善河道生态环境。

黄垒河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在黄垒河(下初镇史家疃大桥—南黄镇南黄村大桥段)约24公里范围内,建设村落型、农田型、河口型生态缓冲带,计划年底前完工。

美丽河湖及水环境监管能力提升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在黄垒河、乳山河干流及主要支流部分河段5.2公里范围内进行生态修复,面积约527亩,种植水生植物,配套建设水位控制附属设施工程,计划年底前完工。

夏村河生态修复工程主要的建设内容为,对夏村河下游,城南河—夏村河(污水处理厂—西耿家村)约7.1公里河道进行湿地系统改造、水生植物系统构建、岸坡缓冲区范围内水质改善工程。

我市的夏村河发源于乳山市大孤山镇大史家村东,流经夏村镇、城区街道,在乳山口镇西耿家村西汇入乳山河,全长23公里,流域面积147平方公里。此次夏村河生态修复工程将分两个标段进行治理,第一标段主要是在污水处理厂至官庄桥段,建设表流湿地,通过土方调整,将河槽内引流至表流湿地内,表流湿地内种植千屈菜、菖蒲、睡莲等水生植物,起到净化河道水质的作用;第二标段主要是对官庄桥至西耿家村段进行河道清淤,并种植碱蓬、香蒲、芦苇等水生植物和地被植物,增加缓冲带生物量,提高缓冲能力,改善河道生态环境。修复面积约830亩,计划今年上半年完工。通过项目的实施,可有效改善乳山河、黄垒河等河道的水环境质量,使夏村河水生态系统实现整体协调、自我维持的良性循环。

对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淤泥,市水利局将按照科学规范的方式进行处置,避免产生二次污染。首先,工程实施前,由专业机构对生态修复范围内河道底泥进行检测,出具底泥处置意见;处置过程中,由省环科院及威海生态环境局乳山分局全程参与指导,进行规范处置。其次,根据底泥检测处置意见,将符合填方要求的淤泥用于洼地填方处理;对于稀软淤泥,建设淤泥临时堆放点,采取环保“三防”措施,先进行自然风干,后进行资源化再利用。最后,在淤泥运输过程中加强监管,对淤泥进行遮盖,防止洒落,并采取一定异味处置措施,避免环境二次污染。

市生态文明建设协调中心新闻发言人介绍,我市的184条河道全部纳入河长制管理,近年来,着力推动河长制从“有名有实”向“有能有效”转变,重点围绕河道“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问题,强化监督保护,全市河湖面貌持续改善,成功创建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7条(个)。


市生态文明建设协调中心全面压实各级河长责任,督促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巡河,及时协调解决巡查发现的问题。每月都采用“人巡+机巡”方式对全市河道进行巡查督导,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责任单位整改。

同时,市生态文明建设协调中心建成乳山河湖湾数字化管理平台,在乳山河、黄垒河干支流重点区域安装视频监控103处,提升了全过程、立体化、可回溯的数字化监管能力。

此外,市生态文明建设协调中心还大力加强河长制工作宣传,着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河湖管理保护的良好氛围。

威海市生态环境局乳山分局新闻发言人介绍,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是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守护绿水青山的重要举措,威海市生态环境局乳山分局将全过程参与及监管。此次实施的河道生态修复工程,生态环境部门将严把项目审批关,在项目前期手续阶段,严格遵循《环境影响评价法》,坚持科学规划、源头防控、公众参与的原则,以“最严标准”开展环评审批工作,组织省级专家召开环评报告评审会,进一步优化施工期环境保护对策。


同时,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管力度,重点关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淤泥的规范化处置、施工场地的扬尘防治等方面,将严格要求项目实施单位按照环评文件提出的环境保护对策进行落实,确保河道生态修复工程顺利完成。在河道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全部实施完成后,将及时督促项目单位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开展验收工作,出具验收检测报告及专家评审意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