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雪峰
中国是一个巨型国家,地域广大,人口众多,不同地区情况不同。因此,将中国划分为不同的区域进行研究,就成为理解中国的重要方法。划分区域的关键则是找到划分的内在依据,从而呈现出不同区域内在机制的差异,以增加对复杂中国的理解。
在之前的研究中,我从村庄社会结构的角度,将中国划分为南中北三大区域,又主要依据村庄经济社会分层状况,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南方地区多聚族而居,村庄与宗族一体,这样的村庄是团结型的。华北村庄内往往有若干功能性的血缘联合体,不同血缘联合体相互竞争,村庄是分裂型的。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中部地区,村庄缺少超越家庭的集体行动者,村庄社会结构高度原子化。不同地区的村庄结构不仅会对村庄治理,以及村庄人民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状态产生影响,而且会对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政策、法律、制度落地产生巨大影响。东中西差异则与经济发展状况和村庄经济社会分层状况的差异有关。
在农村扶贫调研过程中,我又发现了一种区域差异,按以上两种分区都无法解释。具体来说,同样是深山大川地区,陕南地区与滇西南地区都物产丰富,交通不便,山多地少。但在陕南调研时我发现,虽然陕南诸县几乎都被评定为贫困地区,农民似乎并不贫困,他们都建有很好的住房,吃得也很好,甚至远比关中地区的农民好。陕南农民为什么不贫困?有两个原因,一是当地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加入全国劳动力市场获取收入,二是当地农民靠山吃山,通过采集中药、栽种板栗等获取收入。在交通不便的时候,农民进山出山不方便,劳动力出不去,农产品也运不出去。现在交通便利了,农民就可以赚钱了。我在滇西南调研则发现,当地农民确实很贫困,也有两个方面的原因:滇西南虽然物产丰富,且交通早就打通了,但没有人愿意出去务工经商,靠山吃山也不积极。我在滇西南调研时的明显感受是,当地农民缺少致富动力,收入不高,温饱不愁,闲暇时间不少,生活很愉快。
显然,陕南农村与滇西南农村扶贫效果不一样。陕南农民可以很快通过加入全国劳动力市场和农产品市场获利,滇西南农民却迟迟没有反应,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的追求的优先序存在差异:在同样的全国市场条件、交通条件和自然条件以及国家扶贫政策下,陕南农民将提高收入放在第一位,滇西南农民将闲暇最大化放在第一位。陕南农民主要家庭策略是增加家庭收入,老年父母靠山吃山,年轻子女进入全国市场获利。为了能有更好的获利能力,陕南农民看重子女学习。我们调研的一个县里的所有初中生毕业竟然都升学了,其中一半上了普高,另一半上了职高。孩子们上了职高再外出务工就有了技术优势。滇西南农民的家庭策略则是全家留守,共享温馨家庭生活,他们重视村庄内的人情关系,不注重子女学习,儿童辍学率高。
陕南农民将收入最大化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家庭收入决定了家庭在村庄的地位,以及儿子能否娶上媳妇。为了使家庭收入最大化,就要采取年轻子女进城务工经商、老年父母留村务农的家庭分离策略,就要让子女接受更高等的教育,以在未来劳动力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也就是说,陕南农民更愿意为了未来收入最大化而克制短期利益实现,也愿意减少闲暇;滇西南农民则更愿意享受即时闲暇,不太愿意为遥远未来投入。
总而言之,陕南农民比滇西南农民更有计划性,更愿意为增加未来收益而放弃现时享受,因此借扶贫之机很快就脱贫致富了。滇西南农民则因为有了国家扶贫,可以满足基本物质需要,反倒更加不愿意通过个人努力来追求未来满足。相对于滇西南农民,陕南农民的行动不仅有个人当下利益享受的动机,而且有超越个人的家庭再生产的动机,有更多的文化动机和超越性的目标。陕南农民通过克制当下欲望来实现未来长远利益,通过克制个人利益最大化来实现家庭利益最大化。
那么,为什么陕南农民与滇西南农民行为模式会有如此的不同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陕南农村虽然也位于深山大川,其文化却在中华文化核心地带的儒家文化圈的辐射范围内,陕南农民不仅往往是从中原地带迁入,而且一直保存着与中原地带的紧密联系。长期浸泡在深厚的中华文化里面,每个人都会形成超越动物本能的文化本能,个人的计划性、利益的整体性使个人行为由即时利益最大化变成了家庭传宗接代,社会文化的意义超过了个人物质享乐的意义。相对来讲,滇西南长期在中华文化圈的边缘地带,滇西南农民就较少受到主流文化的浸泡,个人就较少受到超越性文化的压抑,个人闲暇最大化就是自然而然的选择。
这就是说,虽然每个人都在进行自己的理性选择,每个人的行动都是合理的,每个人所接受的文化本能却会限制每个人的想象力。有人为子女牺牲自己的生活,即使子女对自己不好也全力维护子女,因为他们将家庭目标放在首位,为家庭长远利益而勤扒苦做,省吃俭用。还有人则将即时享受放在第一位,今朝有酒今朝醉。这些个人行为的差异不是生物个体之间的差异,而是其所浸泡的文化之间的差异。主流文化核心区农民较文化边缘区农民更有计划性、超越性,更能利用外在条件脱贫致富,原因是文化的,而非个人生物性和自然环境条件方面的。
中国的现代化之所以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影响了绝大多数中国人民,中国人民比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人民更加勤劳、节俭,更愿积蓄和更愿意为未来超越性的目标而努力。
2020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