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老大人安好,由新兵之后,数年未见甚觉想念……我在部队内生活很好,吃穿都不错……我现在江苏省南边准备渡江,任务不久即可实行……最后要求家中见信千万来一回音,免我之念。”
3月28日,“春游江淮”采访团来到位于合肥市的渡江战役纪念馆,在展馆里,一封纸质泛黄的家书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据展馆特级讲解员石慧介绍,这封家书的作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野第21军山炮团战士刘世忠。1949年4月8日,在渡江战役发起前夕,他提笔给家里写下了这封书信,全篇不到300字,寥寥数语却情深意长。
1949年4月20日,渡江战役打响,刘世忠在战斗中不幸牺牲,年仅33岁,当时家里还有一个4岁的儿子。“直到牺牲的那天,他也没等来家里的回信,这成了烈士永远的遗憾。”
刘世忠是山东潍坊人,2017年,他的儿子刘兆学在家里发现了这封父亲的来信,于是联系到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希望找到父亲的信息。纪念馆相关负责人看到书信后,认为这是一封极其珍贵的反映渡江战役细节史实的家书,不仅查到了刘世忠烈士的信息,还为他举行了烈士名录墙的补刻仪式。
虽然这封书信是刘兆学老人和刘世忠烈士之间唯一的情感寄托,但是老人仍然决定将这封家书捐给渡江战役纪念馆,让更多的人知晓为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千千万万烈士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除了直接参战的解放军部队,安徽人民也为这场战役做出了巨大贡献。展馆内,“马毛姐送军过大江”场景就再现了参与渡江的最小船工,14岁的马毛姐帮助人民解放军划船渡江的场面。
据不完全统计,仅江淮和皖西两地区人民就提供粮食1.5亿斤。在我党的组织动员下,安徽人民积极投入到支前工作中,夜以继日筹集粮草、铺路架桥、运送弹药,掀起了规模宏大的群众性支前热潮,为战役胜利提供了坚强的后勤支援和物资保障。
铭记红色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如今,渡江战役纪念馆已经成为安徽的红色地标,先后被授予第三批国家级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第一批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二级博物馆等称号。在当天采访现场,记者看到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据统计目前已接待游客超过1100万人次。
“对于前来参观的青少年学生,我们会采用更加具有故事性的讲解方式,同时也积极走出去,与中小学校进行共建,开展培训小讲解员等活动,目前已连续举办11期培训班,培养小讲解员500余人,提供实践岗位,引导广大青少年在实践中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石慧告诉记者。
(记者 苏艺 程子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