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级-区级-镇(街道)三级流转,到群众诉求从市级直达网格,市民群众在挂电话后的15分钟内,对应镇街就能收到诉求信息;从只能掌握本辖区30%左右的群众诉求,到掌握100%的全量信息,基层有效实现治理能力提升;从被动接收办理投诉件,到通过大数据主动发现热点诉求,实现“主动治理”“未诉先办”…… 近日,红星新闻记者在双流区了解到,一项名为“12345数据下乡”的创新举措,正在赋能构建基层智慧治理体系。如何理解“数据下乡”?具体有哪些措施?实施效果怎样?

为何要“数据下乡”?基层治理面临困扰

高频事件类别TOP10、社区事件列表、重点关注事件……近日,通过双流区西航港街道智慧蓉城平台“数据下乡”智慧场景,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12345数据下乡”一张图。这张图由一件件按地理坐标直达网格的成都12345热线诉求信息,构建起了一个基层及时全面了解群众呼声的“智慧大脑”,为基层城市治理提供参考和指导。

而在“12345数据下乡”举措开展之前,基层治理曾因各种信息方面的问题遭受一些困扰。

一是信息掌握不全。“双流区部门与镇(街道)的成都12345热线诉求办件比约为7:3,此前镇(街道)只能掌握自己办理的这30%的数据,而另外70%的市民投诉状况属地无法掌握。”双流区西航港街道城运中心工作人员祝聪告诉记者,例如交通安全问题,是由双流区交管部门进行回复处置,但事件的发生地其实就在镇(街道),如果镇街不能掌握这些信息,就无法有效感知辖区体征,及时组织基层力量参与交通管理。

二是信息接收不够快。祝聪介绍,成都12345热线办件系统处理诉求是采取市级-区级-镇街三级流转的方式,尽管各层级在转办件方面效率已经很高,但一些需要镇(街道)处置的紧急件、重点件,办理效率还可以再提高。

三是基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高。此前镇(街道)或部门都是被动接收上级转办的投诉件,没能主动谋划提前介入,导致一些共性问题反复发生。

据统计,成都作为管理人口超2100万的副省级城市,共有超过1450万人拨打过成都12345热线电话,占比近70%,是必须重视的大数据信息,“12345数据下乡”因此应运而生。

如何推进?全面下沉、直达基层、主动认领

“所谓‘数据下乡’,就是指将相关数据下发到最基层的治理单元,即社区网格。”双流区城运中心副主任黄勇介绍,这一举措是依托现有的智慧蓉城平台,将市民在成都12345热线上反映的问题以地理坐标的方式直接下沉到基层。

作为试点区域,双流区基于现有的智慧蓉城平台和“王”字型架构,在镇(街道)智慧蓉城平台设置了“12345数据下乡”应用场景,该场景于2024年10月在全区全部镇(街道)进入试运行。


▲黄勇

具体如何执行?黄勇介绍,一是补齐“信息差”,推动数据“全量下沉”。该举措创新以事件的地理坐标进行落点,让基层尽管只办了30%的诉求,但可以了解100%的信息,对市级部门、区级部门办件和自身办件情况一屏可观、全量可视,从而全面掌握辖区内诉求信息,以便及时联动有关业务部门进行有效应对,提升从办好“一件事”到解决“一类事”的能力。

二是抢够“时间差”,推动数据“直达基层”。据介绍,“12345数据下乡”应用场景探索将信息流转层级压缩到最扁平,由市城运办通过数据下乡应用场景将群众诉求直接下沉进网格,镇(街道)、村(社区)、网格同时收到信息,主动识别并开展办理,实现高效处置。

三是发挥“能动性”,推动数据“主动认领”。据了解,“12345数据下乡”应用场景为每一个独立工单都开发了“阅知”及“认领”功能,对于基层判断在自身职责范围内的事项、涉及城市安全运行的事项,可进行主动认领、快速办理。市民群众在挂电话后的15分钟内,对应镇街就能够收到诉求信息,以便及时“认领”诉求,实现“主动治理”和“未诉先办”。

典型案例:

不到30分钟,快速处置人行道破损问题诉求

据介绍,目前双流区“12345数据下乡”行动已向各网格下沉数据11万余条,镇(街道)主动认领近800条,初步构建起多级一体智慧治理体系。

行动的效果也正在显现。祝聪介绍,今年2月,西航港街道城运中心通过分析研判,发现机场路社区群众投诉“泰迪熊广场停车重复收费问题”较多,随即主动关注,提级办理。在核实相关情况属实后,街道城运中心组织职能科室、社区、网格、物业、停车场经营主体、群众代表等召开茶话吧座谈,共同商议解决办法。最后,大家决定实施停车管理系统智能化升级,打通充电计费与停车计费系统间的数据壁垒,实现跨平台计费协同,彻底避免了重复收费的情况发生。


▲祝聪

双流区九江街道城运中心工作人员牛子涛介绍,3月25日10点45分,有市民致电成都12345热线,反映双流区马家寺社区一家茶铺门口人行道的砖烂掉了,有安全隐患,希望处理。10点51分,市城运中心将此件派发;11点12分,九江街道城运中心工作人员通过“12345数据下乡”主动认领了该任务,随即网格员到达现场并设置了临时警示标识,当日晚上7点该处破损便处置完毕,形成了闭环。从群众反映诉求,到网格员抵达现场设置警示标志,用时不到30分钟。

“更快速、更全面、更主动,有效筑牢了安全基础。”黄勇这样总结“12345数据下乡”场景的实施效果。

此外,记者了解到,根据试点情况,这一行动还将在全市进行推广,真正实现“微网实格”与城市运行管理架构上下贯通、协同联动、高效处置。

红星新闻记者 王俊峰 摄影报道

编辑 于曼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