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又心

书接上文

浚遒县城究竟在哪儿?

关于汉晋时期浚(逡)遒县的地理区位,历代古籍多有阐释。诸如,西晋杜预《春秋释例》:“淮南逡遒县东南橐皋亭”;北魏郦道元注《水经》:“滁水出浚遒县也”,阎涧水“上承施水于合肥县,北流迳浚遒县西”;唐《十道四蕃志》《元和郡县图志》:“慎县,本汉浚遒县”,等等。隋唐以后常引用之。


· 滁河 ·

▲ 来源:周培松

唐章怀太子李贤注《后汉书》首次提到浚遒县“故城”:“在今庐州慎县南。”杜佑则在《通典》中称:“故城在东南。”《元和郡县图志》继而补充一项史实:“魏武伐吴,顿重兵于此,重更修筑,故曰‘曹城’,又名浚遒城。”宋《太平寰宇记》在“县南”的基础上增添了“二十五里”,《舆地纪胜》则称“三十里”。


· 唐李贤注 ·

▲ 来源:明刊本《后汉书》

至明后期,关于“浚遒城”的论述发生了微妙变化。万历《合肥县志》称:“在梁县西三十里,地名清水桥。”由“慎县南”到“梁县西”,除避宋孝宗赵眘讳改慎县为梁县外,方向问题可能系誊抄笔误。清嘉庆《庐州府志》对此考证称:“逡遒盖得今合肥东、巢县西北地,其故城当在合肥东界,与巢县相接。”


· 明代方志关于“逡遒城”记载一览表 ·

▲ 制表:又心

又据嘉庆《合肥县志·山水志》:“其城当今旧梁县西北四十里”,但在其《古迹志》中却话锋一转:“按今龙城寺北有古城遗址,寺在龙城集,去城东偏北五十余里”,二者有自相矛盾之嫌。实际上自嘉庆以后,诸志不再提“梁县西三十里”,仅保留“地名清水桥”。今人又将“清水桥”释读为即白龙镇清水社区。


· “清水桥”(《梁乡图》) ·

▲ 来源:清《(嘉庆)合肥县志》

从唐宋及以前的史料中不难发现,“浚遒县故城”其实并不存在“谜团”或“争议”,具体位置也是十分清晰的。以慎县(治今安徽肥东梁园镇)为中心,其南25至30里即浚遒县城所在地,按今龙城位于梁园镇东南,两地距离10多公里,情况基本是符合的。之所以称“地名清水桥”,可能取城内“金水桥”的谐音。


· 龙城遗址位置示意图 ·

▲ 制图:又心

从浚遒县城到龙城遗址

关于“龙城”之得名,当地流传着两个版本的传说:一说龙城是楚国妙庄王的登基之地,王亦建都于此;二说此地曾坐落着淮南王刘安的府邸,该府按宫廷制式修建,富丽堂皇。“妙庄王”系中原地区对历史上楚庄王的称呼,但究其一生,甚至都没有来过此地,又怎会在此登基然后建都?而那时此地尚属群舒范围。


· 庄王出征(2021年) ·

▲ 摄影:童汉芳

至于淮南王刘安,是很有可能的。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刘邦之孙、刘长之子刘安被封为淮南王,浚遒县即属淮南国的管辖范围。景帝三年(前154),刘安欲发兵参与吴楚兵变,被其相用计阻止,拒吴守城,得以保国。建元二年(前139年),刘安入朝,暗中结交宾客,安抚百姓,谋划叛逆之事。


· 吴楚七国叛乱前诸侯形势示意图 ·

▲ 来源:《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

元朔五年(前124),雷被因与其子刘迁有隙,状告刘迁阻止自己从军抗匈奴。百官欲以此事罢免淮南王,武帝宽赦,削两县为论罪。六年(前123),其庶孙刘建告发“淮南国事”,武帝派廷尉前来淮南治罪,刘安欲反而休。最后,伍被向廷尉自首并交代谋反情形。元狩元年(前122),刘安自杀身亡。


· 汉淮南王墓(2019年) ·

▲ 摄影:又心

近年,阜阳一位收藏家收有“浚遒虎符”。上书文曰: “甲兵之符,右才王,左才浚遒,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事,虽毋会符,行殹。”似乎印证了《汉书》中“淮南王盗写虎符,阴聘名士”的记载,或表明刘安为隐藏实力,防止相与二千石知晓,故意藏兵于浚遒县一带。


· 浚遒虎符 ·

▲ 来源:资料图片

今人考察,此城东西长400余米,南北宽600余米,面积约24万平方米。东、西、北残存部分土垄,高约3、4米,宽约10米,是城垣倒塌后形成的。城南土垄已遭平毁。土垄以外有数口水塘,当地称“龙池”,系护城河。土垄及城内遍地是砖瓦、陶器的残留碎片,以梳妆台、东门、大杨家和龙城小学西最多。


· 龙城遗址之护城河(2019年) ·

▲ 摄影:晴空一鹤


· 龙城遗址之土城垣(2020年) ·

▲ 摄影:又心

城池周围还分布有多处古墓群。城东东份梁古墓群位于东份梁、龙城余、龙城杨等自然村之间。1958年,挖掘出石棺椁、砖棺椁、木棺椁墓多座,出土青铜件九枝灯、鼎、爵、釉陶等较多的汉代遗物。城西、喻冲古墓群也出土了众多汉代遗物,如虎子、陶灶、青釉罐、铜镜等。足见两汉时期浚遒县城的繁荣。


· 龙城古墓群发掘现场(2007年) ·

▲ 摄影:张魁

此外,在龙城集的地下,亦有大量的汉晋南北朝遗物,如青铜剑、铁剑、箭镞、戈、陶井栏、陶罐、陶盆、铜碗等等,周边村民在田间劳作时有发现。值得一提的还有梳妆台遗址,据传妙庄王妻妾每天早上在此梳妆打扮。台高一丈余,台面一丈见方,台北面有缓坡可登城垣。由其形态推测可能为街道遗址。


· 龙城遗址之梳妆台(2020年) ·

▲ 摄影:又心

宋建的龙城寺(旧址在今龙城粮站)便位于这条“街道”旁。由卫星影像可知,以龙城寺为中心,四周又有一道呈“口”字状的环形水系,冥冥之中将城内划分为——内城和外城两个区域。若是如此,龙城寺很可能建立在汉晋官署遗址上,加之寺前有古井,曾跨一“金水桥”,甚至或为传闻中的“淮南王府”,有待后续考证。


· 龙城遗址之古井(2020年) ·

▲ 摄影:又心


· 龙城遗址(2024年) ·

▲ 来源:安徽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千年古城“赶大集”

此城自东晋被废后,沉寂了千年。直到明初,梁、杨等家族陆续迁居于此。清乾隆九年(1744),梁氏合族在龙城首建宗祠。随后没过多久,谭氏在其斜对面兴建宗祠,而殷氏则在谭氏宗祠南侧建了座公房。紧接着,丁、杨、殷等族人纷纷在周围盖上住宅和商铺,龙城寺以南逐渐形成集市,即“龙城集”。


· “龙城集”(《北乡图》) ·

▲ 来源:清《(嘉庆)合肥县志》

龙城初开集时,坐商不足20户。主要是面坊、油坊、豆腐坊、糖坊、白肉铺、纺织铺、成衣铺、铁匠铺、木匠铺、石匠铺、篾匠铺等,还有流动的摊贩、行商,后来逐步添加了粮油行、家禽行等。由地方望族带动,声名逐渐远扬,商户也多了起来,甚至吸引了徽商来此经营茶叶、竹木,以及中医中药铺等。


· “龙城”(1920年) ·

▲ 来源:“中研院”人社中心

龙城农历每月二、四、七、九逢集。民国时期,受长期匪患及抗战的影响,龙城集商业发展缓慢,手工业继续维持,仅满足周边百姓的日常需求。二十一年(1932),设立龙城乡,属合肥县石塘区。新中国成立后,属肥东县。1975年到1990年,在老街东侧又形成一条平行的新大街,新农贸市场坐落其间。


· 龙城遗址之龙城集(2020年) ·

▲ 摄影:又心


· 龙城遗址之新大街(2020年) ·

▲ 摄影:又心

札记

1956年11月,龙城遗址被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时隔25年后——1981年9月8日,再度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谓首批“省保”。两块新老文保碑迄今仍矗立在龙城遗址上,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默默守护这片古老的热土。


· 龙城遗址之文保碑(2019年) ·

▲ 摄影:我的晴空一鹤

又逢春暖花开时,油菜花海为这座千年古城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不妨趁此气清景明、万物皆显,驰车前来游赏——这处自然与人文交织的诗画之境,感受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周末踏青之旅,赶紧行动起来吧!


· 龙城遗址之内城河(2024年) ·

▲ 摄影:又心

由于篇幅有限,难以面面俱到,仅供参考交流。个人才疏学浅,还请看官指教,欢迎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 航拍龙城遗址 ·

▲ 摄影:李忠斌

导航

合肥城市地理

- 特别企划 -

- 庐阳八景 -

- 山河湖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城门水关 -

| | |

- 官署衙门 -

| |

- 学宫书院-

| | |

- 楼台亭阁 -

| | |

| | |

| | |

| | |

- 宅邸花园 -

| | |

- 坛庙寺观 -

| |

| | |

| | |

| |

| | |

| | |

| |

- 街巷里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地标商圈 -

| | |

| | |

| | |

- 老 字 号 -

| |

| |

- 城市风俗 -

- 区县地名 -

注:以上为“合肥城市地理”系列文章的关键词合集,部分文章存在同时触发多个关键词的情况。各栏目及链接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和更新。“合肥城市地理”亦开通了原创图文合集,欢迎大家订阅!

· ENJOY ·

编辑 | 淝南居士

‍ 素材来源 | 《汉书》《后汉书》《春秋释例》《水经注》《通典》《十道四蕃志》《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方舆胜览》《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三才广志》《大明一统名胜志》《南畿志》《庐州府志》《合肥县志》《大清一统志》《江南通志》《安徽通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合肥市志》《肥东县志》《肥东简明史话》及中新社、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国方志库、“中研院”人社中心、日本内阁文库、犹他家谱学会、湖北省图书馆、安徽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合肥市图书馆、合肥日报、合肥晚报、肥东县人民政府、华夏古迹图、往期文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