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图查看详情

“如果能有这样的一个科技产品,该多好啊。”

银发经济和科技创新,一个是人生必经阶段,一个是时代发展洪流,怎么让两者有效结合,让科技企业能真正了解老人的需求,设计出更实用的科技养老产品,让老人充分享受到科技发展的利好。

橙调队来了,本期橙调队和杭州各大社区联动,记者走进基层,面对面访谈了近百位70岁以上的老人,深度调查老人需求,寻找科技和老年需求之间的契合点。


橙调队,用调查说话,来听听老人们对科技的想象。

66岁庞阿姨

困难:担心89岁老母走丢

希望拥有:设计低调的老人防丢定位产品

庞阿姨今年66岁,和自己89岁的母亲一起居住。庞阿姨说,母亲的腰不是特别好,只能拄着拐杖慢慢走。

“她闲不下来,天气好的时候都要下楼动一动的。大多数时候会告诉我,有时候她出去了没和我说,就会有点担心。”

庞阿姨说,自己没有用过科技养老产品,如果可以的话,希望有智能定位产品,可以放在母亲的口袋里,保证防丢的同时,又能不起眼一点,最好还有给子女发短信以及报警功能。”

心愿 :设计低调的老人防丢定位产品,增加给子女发短信和报警的功能。

71岁韩阿姨

困难:心理压力大

希望拥有:开导式聊天机器人

韩阿姨今年71岁,和88岁的老伴一同居住。老伴之前得过直肠癌,手术之后需要挂袋才能排泄。

韩阿姨说,她的听力也不是特别好,“如果视力、听力受损,很多都是不可逆的。”

心愿1 :生活和心理上压力比较大,希望有开导式机器人提供聊天服务。

心愿2 :听力不是特别好,希望能拥有更好的智能产品,辅助老年人看见和听见。

62岁杨阿姨

困难 :怕以后无法去观看喜爱的演出

希望拥有 :歌舞剧和旅游景区的虚拟现实产品

杨阿姨今年62岁,平常喜欢看歌舞剧,她担心以后年龄大了,很难去现场观演。

“我蛮喜欢看歌舞剧,也蛮喜欢旅行。不过我老伴的身体一般,我俩就减少了远行次数。如果能有一款产品,可以让我们足不出户也能体会到旅游、看歌舞剧的乐趣,还能和周围人进行交流,我很乐意体验。”

心愿 :希望可以有歌舞剧和旅游景区的虚拟现实产品,让人身临其境。

87岁鲁爷爷

困难:爬不动楼梯

希望拥有:便携外骨骼、能和自己绘画作品互动的科技产品

鲁爷爷今年87岁,和老伴一起居住。退休之前,鲁爷爷是个全科老师,教过语文、美术、音乐等科目。退休之后,他仍然喜欢到外面去画画。有时候他会想,如果可以和画中的小人互动,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我想要去重庆玩,但是重庆是山城,我已经爬不动阶梯了。现在的‘外骨骼’产品也很重,我们不能拎着这些东西去旅游,如果可以设计成轻一些或者是反重力的产品,可能对老年人的腰背、腿部会好一些。”

心愿1 :希望有科技产品,能让自己和画中的小人互动。

心愿2 :希望“外骨骼”产品可以轻一些或者使用反重力设计,让老年人携带、穿戴更加方便。


80岁徐奶奶

困难:够不到高处的东西、想念过世的老伴 希望拥有:智能机械臂、能看到老伴的全息投影仪

徐奶奶今年80岁,老伴已经因为生病去世两年了,平常她都是一个人生活,儿子在工作之余,也会常常来看她。

徐奶奶说,自己窗户外安装了遮阳篷,遮阳篷的外侧有个帘子,一般都是拿屋内的拉绳操控。但是之前拉绳断掉了,老伴在世的时候,都是他爬上窗台拉帘子。她想,如果有个机械臂,可以帮助她够到高处的东西,就会十分方便。

“家里之前安装了烟雾报警器,但是有一回我忘记关煤气了,回到家以后,整个屋子都是烟雾,锅也坏了。

“我到现在,每天还想见到我的老伴。如果能够利用科技,只是看着他在我身边也好,不用说话也行,我真的好想他。”

心愿1 :设计出智能机械臂,帮助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心愿2:希望烟雾报警器等设备对老人更友好。

心愿3 :希望可以拥有陪伴旅行的机器人医生。

心愿4 :希望可以利用全息投影或者虚拟现实技术,再见到自己的老伴。

71岁钱阿姨

困难:忘记吃药


希望拥有:能控量并提醒的智能药盒

钱阿姨今年71岁,和老伴一起住在带电梯的17楼,儿女也住得蛮近。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等,每天要吃的药有十来种。

“我一般一个月让女儿带着,去大医院配一次药,万一哪种药缺了几天疗程的,会去小诊所补一点。每次女儿都会让医生在药盒上用醒目的笔写上用法用量。”

钱阿姨平时看东西要戴老花镜,药盒上的字只要足够清楚,就可以看清。对她来说,在健康、用药方面真正造成困难的,其实是模糊飘忽的记性。她可能会忘记自己前一天晚上刚吃过降压药,第二天早上又吃了一片,因为多吃了,血压降得多,头晕眼花要好一会儿才能缓解。

心愿 :记不清自己十多种药里,哪种吃了哪种没吃,怕多吃或者少吃了。希望有智能AI语音药盒提醒我吃药,最好还能控制量,防止记不清多吃或少吃。

94岁周爷爷

困难:翻身难

希望拥有:帮忙翻身的智能机械手臂

周爷爷今年94岁了,平时都坐在轮椅上,老伴为了陪他一起住在照护病房。

周爷爷曾经是一名医疗兵。但自从几年前确诊了肌肉萎缩,有时候躺在床上很久不动。

“要是有个能搭把手的铁胳膊就好了,老伴和护工照顾我真的不容易。”

心愿 :半失能老人日常做翻身等动作时体力消耗大、希望能研发适老化助力装置,比如可以装在普通床椅上的机械臂,包括语音识别、人体工学托举等功能,按键最好加以简化,方便照护者操作“起身”“翻身”等,在保留人工护理温度的同时减轻体力负担。

71岁蔡大伯

困难:没地方种菜

希望拥有:能放在露台的智能种菜小棚

蔡大伯今年71岁,和老伴住在一楼单元房。从农村搬到城市十年,两位老人最惦记的,就是家门口那片能种瓜点豆的土地。记者上门时,正遇上他弓着腰给窗台上的泡沫箱浇水,箱里蔫巴巴的小葱耷拉着叶子。

“现在只能简单摆弄一下花盆,光照不够,土也薄,种什么都长不好,我们老一辈的,看见土不种点啥心里空落落的。要是有个能自动调温度、控浇水的科技棚子,像老屋前那片菜园似的,就算在水泥房子也能闻着泥土香。”

心愿 :老两口对传统农耕感情深,但现有种植条件受限。希望能有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智能种植棚,比如自动温控、智能补光、精准滴灌功能,体积适配小的阳台或者露台,操作简便无须攀爬,让老人在方寸之间重拾耕作乐趣。

95岁袁奶奶

困难:听力视力不好,孤独

希望拥有:会说话的家具、能和子女交流的急救手环

袁奶奶今年95岁,独居在老旧小区四楼,儿子基本上一周来看望她一次,顺便给补充补充药盒里的药。

心愿1 :平时听不清门铃声音,看不清电饭煲按钮或者药盒上的字,希望有能够联网的智能语音(最好有方言功能)家具,可以起到提醒的作用。

心愿2 :希望有一种兼具体征预警、亲情语音对话等功能的智能急救手环,让老人和子女间的交流不仅仅是冰冷的科技,更有温度和人情味。

92岁周奶奶

困难:容易摔跤

希望拥有:一双能认路、预警危险的防摔鞋

周奶奶今年92岁,老伴去世后一直独居,掀开裤腿,记者看到周奶奶小腿上结痂的擦伤像片枯叶。

这是上个月奶奶摇着她的电动轮椅出门,轮子一不小心卡进排水沟留下的擦伤。“就蹭破点皮,跟他们说了又要麻烦。之前我不小心在家里摔了一跤,儿子女儿们担心得不得了,觉得我一个人住不保险,给我在房间、厕所和厨房,装了三个监控。”

心愿1 :希望能有一双带有GPS和预警功能的防摔鞋,比如内置压力传感器,能在失衡瞬间触发缓震气垫,并通过振动提示替代刺耳的警报。

心愿2 :觉得子女过分担忧自己的安全,装很多监控,希望可以有能够拆卸的智能定位模块。

77岁陆阿姨

困难:没人可以用方言聊天

希望拥有:可以用方言唠嗑的机器人

陆阿姨今年77岁,餐桌旁的柜子上,摆着孙女送的天猫精灵。“我想和它聊聊天,但它也不会方言,没法和我唠嗑。”

心愿 :现有的智能聊天设备没有方言功能,也没有专门针对老人的需求,希望有个具备方言交互功能的智能设备,最好搭载怀旧话题库,像个知冷知暖的老街坊。

75岁李大伯

希望拥有:懂穴位和会教八段锦的智能机器

李爷爷今年75岁,和老伴一起住在一楼,平时除了散散步,还会自己练练八段锦。“要是有个懂养生的智能玩意儿,可以托着我的胳膊比划招式,看看穴位按得对不对,会发出语音提示反馈给我就好了。”

心愿 :希望有一个融合传统养生智慧的智能护理系统,具备人体工学辅助功能,通过柔性支架引导动作,搭载穴位识别反馈系统,帮助老人锻炼打拳、穴位按摩,提示音可以录制家人的声音。

86岁顾爷爷

困难:阅读障碍

希望拥有:会念字的笔

顾爷爷86岁,老花镜架在《养生周刊》上,镜腿缠着孙女的粉色头绳。记者推门时,他正用三角板比着剪报,铁盒里堆着发黄的“拍手健脑法”“穴位按摩”,像本散架的数学题集,放大镜在“每日健走八千步”的标题上卡住,报纸边角还留着铅笔的圈圈画画。“这字号比蚂蚁还小,要是笔尖能念字就好了。”

心愿 :希望能有个具备文字转化语音功能的智能阅读笔,将养生知识转化成易懂的话语,最好还有个性化的健康提醒。

94岁杜爷爷

困难:孤独

希望拥有:心理疗愈对话功能的看护机器人

杜爷爷今年94岁,住在没有电梯的五楼,每天除了买买菜丢丢垃圾,上下楼至少也有三四趟,“我们是老小区,地方确实比较小,可能装不了电梯,但老小区老年人也多,还是希望之后可以有帮助我们爬楼的科技。”杜爷爷说。

“我老伴去年12月突然生病走了,之后我就一直一个人。”杜爷爷说着眼睛有点湿,虽然儿子住得不远,也常过来陪他,但还是孤独。

心愿 :希望有智能的老年看护机器人,在帮助照看独居老人生活的同时,兼具心理疗愈对话功能;希望未来能够有元宇宙一样的平台,让更多老人们可以在上面学习、社交,培养兴趣爱好,充实精神生活。

81岁陈奶奶

困难:听力不好 希望拥有:会降噪的顺风耳

陈奶奶今年81岁,一个人住。她的耳朵不太灵光,上周女儿教她用语音助手,但陈奶奶听了半天也没明白。“这种东西太难用,还是以前的收音机好用,用起来也简单。”

心愿 :希望能有一个智能降噪助听设备,像个顺风耳,自动识别并过滤环境噪声,强化人声频段。交互的界面参照老式收音机旋钮的设计,用老人们熟悉的方式帮助他们跨越这道数字鸿沟。

75岁赵阿姨

希望拥有:会更新的声控相册

75岁的赵阿姨把老相册摊开,放在缝纫机上,轻轻地翻看已经微微泛黄的老照片。

“要是有个镜框,我问它一声,就可以蹦出孩子们的新照片,就太好了。”

心愿 :很关心自己孩子们的近况,但又不怎么会操作电子产品,希望有一个适合老人的超大屏智能电子相册,通过AI修复老照片,并自动更新家人近照。声控翻页、震动提醒,让老人的思念有盛放的匣子。

77岁赵大伯

困难:起夜的小夜灯会吵醒老伴

希望拥有:一盏会认人能光线渐变的夜灯

赵大伯今年77岁,和老伴住,他在养老上的烦恼,是一盏小小的夜灯。

“有个声控的,厕所冲一下水就要亮;有个智能感应的,有时候被子遮到感应口也要亮。我老伴睡得浅,好几次都不小心把她吵醒了。”赵大伯最宝贝那盏煤油灯造型的小夜灯,可惜充电口比针眼还细,“上次不小心短路了,烧煳味像煎带鱼” 。大伯从抽屉里拿出一个旧旧的手电,“还是以前手摇发电的电筒,我很喜欢用”。

心愿 :希望有一个智能感应夜灯系统,可以人体红外识别和光线渐变,如果断电还可切换成手摇发电模式。

82岁林奶奶

困难:记性不好

希望拥有:聪明的提醒记事本

82岁林奶奶的笔记本上贴了很多便笺,儿子在药盒和她平时用的本子上贴了很多便笺,还会经常打电话过来监督,就怕她哪天忘了吃药。

茶几的透明垫子下,压了大概三张水电费的单子,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放进去的。林奶奶说:“要是有个聪明的记事本,我告诉它什么时候要干什么事,快到这个时间,它会提前告诉我,就不会忘记重要的事情了。”

心愿 :希望有一个会学习的智能提醒记事本,联动老物件触发提醒,如,触碰药瓶自动播报医嘱、碰到水电费单子智能提醒缴费日期。

81岁金爷爷

困难:近视老花换眼镜太频繁 希望拥有:一副智能调节近视老花镜片的眼镜

金爷爷今年81岁,“我现在看远的地方,要戴一副眼镜;读书看报,又要戴另一副。换来换去的,有时候我自己都要搞不清了。”

心愿 :眼睛又有近视又有老花,眼镜都要换着戴,而且换着戴也不能看得很清楚,希望可以有一副智能调节的眼镜,根据晶状体的不同状态自动调节镜片。

3月31日(下周一)下午2点,第十一期橙柿阳台协商会将举行。这次主题为“科技助老”的阳台协商会和之前的十期都不一样,注入了科技新能量,加强互动性。

届时,杭州程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杭州宁齐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八脉科技有限公司、杭州菁年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杭州骅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科技企业将带上各自研发的助老新科技,到现场让老人们体验。

外骨骼机器人、智能药箱、智能监控、智能眼镜、智能体检机、“灵巧手”机器人……

作为本期阳台协商会的场地,南星街道特地把党群服务中心四楼的大会议室腾出来,给科技企业们足够的展示空间,相当于一次小型的助老科技产品展览,让科技企业的研发和老人们的脑洞无缝衔接,面对面聊研发、聊应用场景、聊产品体验、聊更新迭代。

欢迎感兴趣的老人们来免费体验,时间:3月31日(下周一)下午2点,地点:南星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地铁4号线复兴路站B出口往右前方走到海月路,左转直走约100米)。

也欢迎更多的科技企业联系我们,来展示你们的助老科技。

联系方式:都市快报热线85100000;或在橙柿互动App建议求助论坛发帖。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记者 汤晨琛 见习记者 顾心言

通讯员 冯晨晨 高雯 盛芳蓉 黄美娟 任玥 陈雪 李燕 金美芬

编辑 陈筱妍

审核 毛迪 王晨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