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里茶道上的情境下,商队生命的预防和治疗
作者/孙树恒
一、万里茶道:危机四伏的生命旅途
在17-20世纪跨越欧亚大陆的万里茶道上,旅蒙商队用骆驼、马匹和犬类构建起庞大的运输网络。这条总长1.3万公里的国际贸易大商道,贸易大动脉,单程耗时从一个月至半年不等,穿越蒙古高原的戈壁、沙漠、草原与森林。恶劣环境下,人畜疾病成为威胁商队存亡的重要挑战。据旅蒙商、收藏家任志勇先生收藏的茶叶之路相关文物包括《蒙医》、《疗马集》和《驼经》等古籍记载,商队需应对中暑、冻伤、痢疾、蹄伤等40余种疾病。
蒙古高原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昼夜温差达40℃。骆驼在极端环境中演化出独特生理机制:驼峰储存的100kg脂肪可转化为111kg水,红细胞呈椭圆型便于脱水后恢复,鼻腔黏膜面积达1000平方厘米可冷凝呼吸水分。这些生物特性使骆驼能在无水环境存活17天,但持续负重仍导致蹄部溃疡、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在著名作家邓九刚老师《茶叶之路》和文史专家代林老师的《回族驼运》里都有记载,驼队经常在戈壁遭遇沙尘暴,骆驼因脱水引发急性病,驼夫成功救治的案例。欧文·拉铁摩尔在《从塞北到西域》里,“先后目睹了医马术和医驼术,同时我也正在医治一个因“魔鬼附体”而患病的男子。我们为此忙活了好一阵。”故宫博物院藏《归化城商队日记》记载,1867年晋商常家驼队在戈壁遭遇沙尘暴,12峰骆驼因脱水引发急性肾衰竭,驼夫采用"刺络放血法"结合苁蓉汤灌服,成功救治7峰。这种传统疗法与现代兽医"体液平衡疗法"异曲同工。清代诗人斌良的长诗《箔头镇行馆登台望塞上》提到“牛酥浓炙充饥渴”,侧面反映商队以高热食物增强体力抵御疾病。
二、商队构建了层级分明的医疗体系:
1. 领房子:作为商队核心,需精通蒙汉双语、掌握《牛马经》、《疗马集》与《驼经》等兽医典籍,随身携带"驼叉子"药箱,内装防风、黄连等30余种药材及针灸工具。据内蒙古医科大学藏《驼医秘籍》记载,领房子需通过"三关考试":辨识多种草药、完成骆驼难产急救、背诵《蒙古药名歌》。前者为最早的兽医专著,后者《一味中药祛顽疾》等中医典籍为现代中医方剂集,两者共同反映了从古至今对动物及人类疾病的治疗智慧。
2. 驼夫:全员接受基础医疗培训,熟知多种草药特性,能完成外伤处理、反刍动物积食急救等操作。驼夫需掌握观察骆驼鼻镜湿度判断脱水程度。
3. 随队医师:大型商队配备专业医师,携带《一味中药祛顽疾》等典籍,可进行复杂病症诊疗。山西中医药研究院藏《商队医案》记载,1902年大盛魁商队医师用"独参汤"治愈掌柜急性心梗,显示中医急救技术的成熟。
三、形成独特养护体系
骆驼:
一是预防性医疗:春季脱毛期进行药浴(苦参+艾草),秋季补充苁蓉膏增强免疫力
二是急症处理:脱力时灌服"三红汤"(红枣+红糖+红景天);蹄伤用马粪混合黄芩粉外敷。
三是饲料优化:冬季日粮添加盐砖,夏季补给沙棘果补充维生素。
马匹:
一是定期喂服"千里散"(当归+川芎+红花)
二是蹄部护理使用"五毒散"(雄黄+硫磺+砒霜等配比)
据内蒙古农业大学2023年研究表明,蒙古沙棘果含19种氨基酸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对骆驼抗氧化能力提升37%。这种传统认知与现代营养学高度契合。
狗:
大盛魁等商号饲养数百只狗用于夜间警戒,其健康直接影响商队安全。狗若受伤或患病,商队使用人用草药简化治疗(如外敷止血草药)。民间流传的《乌桓纪行录》等文献记载了狗类常见外伤的处理方法,如用马齿苋捣碎外敷。
四、人类防护:流动的防疫屏障
一是疫病防控:建立"三站隔离制":发现感染者后,立即前移30里设观察站,后移60里设消毒站
采用"火疗防疫法":用艾草+狼毒熏蒸帐篷,配合饮用热奶茶增强抵抗力
二是应急医疗:
风寒感冒:麻黄+生姜+红糖热饮。痢疾:黄连+马齿苋煎服,配合腹部艾灸。蛇咬伤:立即用骆驼奶冲洗,内服半边莲
三是营养保障:
携带"八珍饼"(茯苓+山药+莲子等八种药材)
每日补充马奶酒,含天然抗生素成分。
2022年二连浩特口岸遗址出土的清代药囊,内装防风、黄连等药材,与《行商遗要》记载完全吻合。其中麻黄素含量经检测达0.8%,具有显著平喘效果。
五、生态智慧,草原药库的馈赠
蒙古高原生长着2000余种药用植物,形成独特药材体系:
一是沙漠三宝:梭梭(抗疲劳)、沙棘(增强免疫)、肉苁蓉(补肾壮阳)
二是草原八珍:蒙古黄芪、防风、黄芩等构成基础药源
三是特殊疗法:驼峰脂肪用于烫伤,狼毒草外敷治疗皮肤感染。
四是商队发展出"四季采药法":
春季采根(防风、甘草),夏季采花(金莲花、藏红花),秋季采果(沙棘、枸杞),冬季采皮(桦树皮、桑白皮)。
中蒙联合实验室通过LC-MS技术解析蒙古防风成分,发现特有活性物质防风素-B,对流感病毒抑制率达68%。该成果已申请国际专利。
六、多元医疗网络,从喇嘛庙到驿站
一是 宗教医疗体系
库伦(今乌兰巴托)甘丹寺保存的《医方明经》记载,喇嘛医师用"七珍汤"治疗鼠疫,该方剂含麝香、牛黄等成分,现代研究证实对革兰氏阴性菌有效。
二是驿站医疗功能
清代台站体系每隔30里设驿站,配备"司药"官员。《理藩院则例》规定,驿站需储备300两白银价值的药材,包括蒙古黄芪、肉苁蓉等。
三是民间互助传统
草原牧民传承"三献疗法":献马奶(增强营养)、献草药(治疗外伤)、献驼毛(制作绷带),形成独特的医疗互助网络。
七、现代传承,中蒙两国正在推动传统医学现代化
一是标准化建设:完成蒙古黄芪等12种药材的GAP认证
二是技术创新:应用无人机监测药材分布,建立区块链溯源系统
三是产业融合:在二连浩特建设跨境药材产业园,开发"茶道清瘟颗粒"等现代制剂。
2024年中蒙联合科考发现,蒙古防风含特有的防风素-B成分,对呼吸道疾病疗效显著。该成果已申请国际专利,推动传统药材进入现代医药体系。
万里茶道不仅是茶叶贸易之路,更是一部流动的生命科学史诗。从驼夫的草药知识到现代科技的应用,人类在与自然的博弈中不断书写着新的篇章。这条穿越时空的生命通道,正以"健康丝绸之路"的崭新姿态,继续见证着文明的交融与智慧的传承。
参考文献
1. 本文插图均为任志勇收藏品
2.内蒙古医科大学《蒙医兽医学史》
3. 邓九刚《茶叶之路》
4. 代林《回族驼运》
5. 中蒙联合实验室《蒙古高原药用植物成分分析报告》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内蒙古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