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以上海市杨浦区宋代佛寺为背景虚构创作。

太平兴国三年,杨浦区江畔有座古寺,寺中藏经阁每到子时便传出朗朗书声。

住持玄明法师发现,经卷总在黎明前自动翻页,墨迹未干的批注在晨光中熠熠生辉。这夜,他循声推开藏经阁门,只见个青衫书生伏案疾书,案头烛火竟是七色斑斓。

"施主可是......"玄明话音未落,书生抬头露出清秀面容,眉心一点朱砂痣红得像要滴血。

他手持毛笔,蘸的竟是铜钱上沁出的绿锈,在宣纸上写下"文曲"二字。窗外忽然飘落片片竹简,每片都刻着"状元及第"的朱砂印。

次日,书生自称姓李,家住江对岸。他日日在藏经阁读书,经卷上总浮现出密密麻麻的批注。



玄明发现这些批注竟与朝廷新颁布的《太平御览》完全吻合,只是多了些未来才会发生的历史细节。

更奇的是,每当书生读书时,殿内铜钟会自发共鸣,钟声化作篆书在墙上流转。

"李施主可曾见过此物?"玄明递过枚青铜钱币,正面刻着"文曲"二字。书生接过钱币时,铜钱突然化作道青光,在他掌心盘旋成北斗七星。

他轻声道:"这是家父留下的遗物,说是能助我金榜题名。"话音未落,藏经阁内所有经卷突然无风自起,在空中拼出"天机"二字。

这年大旱,江面干涸见底。李生日日去江心读书,每翻一页书,江水便上涨一寸。

某日黄昏,他在江心发现块残碑,碑文记载着宋代水利图。当他抄录碑文时,江水突然倒流,露出座沉没的佛塔。塔顶悬挂着青铜钟,钟身刻满"文曲"二字。

"李施主当心!"玄明见书生要入塔,急得抛出串佛珠。佛珠在空中化作道金光,将塔门封住。

塔内突然传出金戈相击之声,七道青光从塔窗射出,在空中交织成北斗七星。李生却已入塔,玄明只听见他的声音:"原来我前世是文曲星下凡,这塔中藏着我的仙籍。"

次日,朝廷派来钦差大臣,带来个檀木匣子。匣中装着半块玉璜,与李生随身佩戴的玉璜完全吻合。

钦差大臣说:"这是太祖皇帝赐予文曲星的信物,可惜另一半随文曲星下凡而失。"玄明猛然想起,李生佩戴的玉璜正是他七年前在江边捡到的。

这夜月圆,李生在藏经阁写下最后篇策论。他每写一字,墙上便浮现出金榜题名的场景。

当他写完"太平"二字时,藏经阁内所有经卷突然化作金光,在他周身盘旋。玄明看见李生的身影渐渐透明,化作道青光直冲云霄。

次日清晨,江面突然恢复如常。玄明在江心发现块新碑,碑文记载着李生的生平。

当他诵读碑文时,江水突然翻涌,升起座石桥。桥头立着尊青铜像,正是李生的模样。铜像手中握着半块玉璜,璜身刻着"文曲星君"四字。

三年后,玄明在整理藏经阁时,发现本泛黄的《太平御览》。书页间夹着张残破的考卷,墨迹已褪,却依稀可见"李生"二字。

当他翻阅考卷时,殿内铜钟突然自鸣,钟声化作篆书在墙上流转:"文曲星君已归位,人间再无李生。"

玄明合上经卷,望着江心升起的晨雾。他忽然明白,李生用七年时间读完藏经阁所有经卷,为的是完成文曲星下凡的使命。

此刻江面升起道彩虹,桥头铜像的玉璜突然发出柔和的光芒,璜身浮现出"太平"二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