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等媒体报道,3月27日,英法为首的27国援乌“志愿者联盟”会议,最终又是无果而终。众所周知,特朗普总统重返白宫之后,因着乌战问题,欧洲领导人各式各样的峰会,已经举行了多次,但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众所周知,欧洲对美依赖惯性太大、内部凝聚力不够、经济不振、军工企业能力有限,等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原因,限制了欧洲就乌战问题,做出统一的回应。
仔细观察欧洲各方近期的表现,除了放到明面上讲的原因,还有三个细节,很值得关注:
第一个,欧盟现有领导人与欧洲各国在争权。也就是说,欧盟的超国家意志,与成员国主权之间,已经产生了结构性矛盾。以冯德莱恩和卡拉斯等人为代表的欧盟领导层,试图通过扩大国防预算,强化对成员国的控制权,试图以“共同安全”名义突破《稳定与增长公约》的财政纪律。
但这些行动,遭到了各国的强烈抵制。冯德莱恩提出的8000亿欧元国防计划,本质上是将军事开支纳入欧盟总预算框架,借此增强布鲁塞尔的财政支配权。然而,成员国对主权让渡的警惕,从未消退:意大利等国明确反对增加会费,认为这变相削弱了本国财政自主权。这种矛盾在疫情期间已初现端倪,当时欧盟委员会通过“下一代欧盟”复兴基金,获得前所未有的资金分配权,引发成员国对“布鲁塞尔集权化”的担忧。
第二个,欧洲军工企业不愿意生产乌战急需的常规武器弹药。乌克兰战争,现在已经是非常明显的长期性消耗战,对常规武器的消耗量是天文数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55毫米炮弹。自 2022 年初以来,欧洲 155 毫米炮弹的价格,已经从 715 欧元涨到 4300 欧元,而且还在继续上涨,主要原因是发射药粉和填装炸药短缺。但是,欧洲的军工企业,对于新开155毫米炮弹的生产线并不感兴趣,只对研发和生产更高端的武器有兴趣。法国军工集团热衷于研发“未来空战系统”(FCAS)等高科技项目,德国莱茵金属公司专注升级豹2A8坦克而非扩建炮弹产线,这种选择折射出资本逐利的本质:高技术武器利润率高达30%-40%,而155毫米炮弹的利润率不足10%。更关键的是,企业担忧冲突结束后产能过剩,现在的投资会打水漂。毕竟,无论是欧洲的军工企业,还是欧洲的领导人们,都不相信俄罗斯会真的攻打欧洲。这就导致欧洲陷入“高端武器过剩,基础弹药短缺”的悖论。尽管155毫米炮弹价格两年暴涨6倍,企业仍不愿扩大常规武器产能。德国军火商更倾向用政府补贴升级现有工厂,而非投资新设施。其结果是,欧盟所谓“百万发炮弹援乌计划”实际完成率不足30%,暴露出“去工业化”后欧洲军事供应链的脆弱性。
第三个,欧洲军援乌克兰的过程中有一条灰色利益链条。北约2022年内部的审计文件,欧盟反欺诈办公室(OLAF)2023年的报告,都曾透露,对乌援助中存在“资金滥用高风险”。也就是说,欧洲人非常清楚,欧洲官僚机构代表,在军援乌克兰的过程中在收取高额回扣。特别是因为,对乌克兰官员来说,与欧洲人分享的需要,是他们同时中饱私囊的一个很好的掩护。而为了维持这种生意,冲突必须继续下去。这正是欧洲外交努力的目的所在。这种灰色交易满足多方需求:乌克兰官员借此充实私人金库,欧洲军火中间商获取佣金,而政客则通过军工订单巩固地方政治资本。这种利益共生关系客观上形成“冲突延续机制”: “战争每延长一个月,就有数亿欧元通过‘特别通道’重新分配。”这解释了为何欧洲在战略层面缺乏破局勇气——对某些利益集团而言,维持“可控的冲突”比彻底击败俄罗斯更具吸引力。
欧洲军援乌克兰的困局,本质是后冷战时代安全架构解体的缩影。当美国战略重心转向印太,欧洲既无力独自应对俄罗斯,又不愿真正承担防务自主的成本。德国修改基本法突破“债务刹车”、法国推动“欧洲军”遭遇冷遇、意大利财政濒临红线,这些矛盾共同指向一个残酷现实:欧盟仍是一个经济巨人、政治侏儒和军事婴儿。在军工利益、债务危机与地缘博弈的三重挤压下,欧洲的“战略自主”梦想正陷入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困境。或许唯有当战争真正逼近家门口时,分裂的欧洲才能被迫做出历史性抉择——但这恰恰是所有人最不愿看到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