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里,阿弥和弘愿老禅师一起登上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峰观日出。阿弥突然问道: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那么大呢?人很难超越世俗表象,因此困惑不已。用佛法圆融无碍的智慧,才能圆满解答。既然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应该就是平等的嘛,为什么其差距还那么大?




老禅师说,可以从几个维度找到答案。其差异的根本之源就在业力与因果之间,也是业力和因果规律决定的。佛陀在《三十二相经》中明确回答弟子轮跋的疑问:“一切有情众生皆有自业,以业为其果报,以业为其生因。”
比如:短命与长寿:过去生杀生者感得短命,慈悲戒杀者得长寿;财富与贫穷:乐善好施者得富足,悭吝贪婪者感贫穷;智慧与愚痴:亲近善知识、勤学者智慧圆满,反之则愚昧无知。这种业力不仅影响今生的境遇,还会通过轮回延续至未来。
人的智慧与业障大小:在于本性的遮蔽程度。众生虽皆有佛性,但因业障深浅不同,智慧显现的程度差异显著。
比如:本性之光显露的差异——智慧是“本性之光”,但被贪嗔痴等业障遮蔽。秦始皇、毛泽东等历史人物的成就源于智慧洞悉天机,而洪秀全等失败者则因“业障深重,智慧未开”。
修行的核心目标: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的本质,即是彻底破除无明与执著,恢复本有的清净智慧。
迷与悟的分野:佛经云“奇哉!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迷者被表象束缚,悟者透过现象方能见本质。
人的福报与修行:境界的层次之别。差距的实质是心性与境界的差异,而非外在财富或地位。
福报的积累:福报包含财富、人脉等表象,但更深层的是内心的平静与德行。福报源于“惜福修福”,需通过布施、持戒等修行逐步积累。
境界的高低:道家《道德经》将人分为“上士、中士、下士”,对应闻道后的不同反应;佛经《地藏经》则描述利根者“闻即信受”,业重者“不生敬仰”。境界高者能超脱得失,如庄子“击鼓而歌”般看透生死无常。
修行的方向:提升境界需“断恶修善、亲近善知识”,最终目标是“成圣成贤”或“究竟解脱”。
人的心量与心态:差距的现世呈现。
心量的广狭:“差距在于心”,心量狭隘者易陷入嫉妒、嗔恨,而心量广大者能包容逆境、随喜他人。
比较的虚妄:横向攀比源于“我执”,佛陀指出这是“贪嗔之源”。真正的修行者应专注纵向精进,“人贵以专,福以量,速以猛,成以坚”。
慈悲与平等:佛教的“大爱”超越私情,如济群法师所言:“菩萨对众生的痛苦感同身受,却不执著纠缠”。这种超越个体得失的心态,能消弭(mĭ 消除)因差距带来的焦虑。
人的佛性平等与迷悟之别。众生佛性本无差别,但迷悟程度决定了显现的差异。
平等性:《涅槃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众生终极平等的依据;迷悟之因:“若镜子蒙尘”比喻智慧如镜光,业障如尘垢。有人勤拂拭(修行),有人任其堆积(造业),故显现千差万别。
超越差距的路径:通过持戒、禅定、般若的修行,逐步破除无明,最终证悟“无差别”的实相。
总之,佛法的圆融解答:承认差异的必然性——业力、智慧、福报的差异是现象界的自然规律;超越表象的平等观——众生佛性平等,差异仅是暂时迷悟的显现;积极修行的方向——通过断恶修善、广积福慧、破除我执,逐步缩小乃至超越差距。
弘愿老禅师最后如是开示:“差距如海上波浪,起伏万千,然海水本自一体。智者不见浪之高低,唯见水性平等;愚者执浪为实,故生分别。”众生当以修行照破无明,回归本觉。




《五台山上云海观心》


三月的五台山仍裹着料峭春寒。阿弥跟弘愿老禅师摸黑登上东台顶观日出时,天际尚未泛白。老禅师拿起六道木杖指向云海:“且看这混沌未开的光景,像不像众生未醒的佛性?”阿弥呵着白气搓手,山风掠过耳畔,卷来松林深处的晨钟。
云层开始翻涌,如墨色锦缎被无形的手缓缓撕裂。第一缕金芒刺破天际时,老禅师忽然开口道:“你问人与人的差距,且看那云——”阿弥顺着老禅师枯瘦的手指望去,但见同一轮朝阳下,有的云团被镀成琥珀,有的却沉在阴影里。“光从未偏心,是云层厚薄遮了光明。”老禅师的声音混着松涛,“众生佛性本如这日光,业力却似云海深浅。”
阿弥凝视着云浪起伏。一片薄云倏然透出七彩光晕,远处却有乌云如铁幕低垂。“秦皇汉武能搅动风云,是因前世修得穿透云翳的眼力;有人困在浊雾里打转,恰似洪秀全纵火焚天反迷了双目。”老禅师拾起脚边稍融的雪片,“你看这雪水渗入岩缝,待盛夏便养出满山碧翠香艳——今生的福报,原是往昔的甘露。”
朝阳已跃出云海,将望海峰的积雪映成琉璃色。阿弥望着山道上零星的香客:裹着破袄的老妇蹒跚叩拜,锦衣商人却在佛殿前高声打电话。“师父,既说佛性平等,为何有人走得从容,有人走得踉跄?”禅师以杖尖在雪地勾画太极:“你看那背阴坡的积雪,与向阳处的薄冰,可都是水?”他指向香炉腾起的青烟,“有人把苦难当柴薪烧出智慧火,有人却被烟尘迷了眼。”
云层忽被狂风撕扯成絮,金光如瀑倾泻而下。阿弥的灰布袍上跃动着光斑,恍惚看见经书上说的“千江有水千江月”。“差距原是一面镜啊!”禅师的笑纹里盛满朝阳,“帝王将相不过是金箔贴的镜框,乞丐痴儿也可能是未拭的明镜。当年六祖舂米时,谁识得他是人间皓月?”
香客们的诵经声随风飘来。阿弥忽然懂了老禅师常说的“如来如去”——那磕长头的老妇额前有光,商人的金表亦泛着光,十万亿佛土原在这晨光里。禅师掸去袖上霜花:“当年世尊睹明星而悟道,你看这朝阳可照得破‘差距’二字?”阿弥望向云海,但见光中尘埃飞舞如梵天撒花,每一粒都载着圆满。
下山时,阿弥踩碎了一片冰凌。晶莹的碎玉里,他看见无数个小小的太阳。
(以日出过程暗喻佛性显现,云层变化对应业力差异;融入对话与场景细节,避免说教感;用冰雪、云雾、光影等自然意象承载佛法概念;结尾以冰凌折射日光收束,呼应“一即一切”的华严思想。)
天天念能量偈,稽首顶礼至尊诸圣为众生祈福:南无阿祖太上老君!阿弥陀佛!六时吉祥!阿观自在,日日好日!行善积德,越来越好!南无阿弥陀佛,一切变得越来越好!但愿一切如你所愿!摩诃般若波罗蜜多!阿观自在,菩提萨婆诃!阿观自在,南无观音观自在菩萨!南无观音观自在菩萨!………
(李松阳2025公历0329《非常财富》 第02860篇 阿弥闻道第1020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