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新义,河南确山人,字涵之,号雨园,深柳堂主人。出身于教育世家,中文学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北京书协会员,刘艺书法研究会秘书长。现供职于北京某市直单位。擅隶、楷及行草书,隶书力追秦汉古雅气厚的大境之美;楷书宗颜真卿褚遂良,浑朴厚重中透出清雅笔致;行草书得力于晋人,并在苏黄米及董其昌王觉斯等处化身立法,作品矫纵散逸处,风神洒落。
出版有《臧新义书法作品集》(河南美术出版社)、古典诗集《盛世诗语》(合著)和《华风清吟》(合著)(作家出版社出版)。2019年12月,在中国政协文史馆成功举办“翰墨风华—臧新义书法作品展”。2023年4月,中共驻马店市委宣传部在驻马店市文化馆主办“故乡情浓—臧新义书法返乡展”。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的精神图腾,亦是文人心性的无声诗行。在当代书坛,臧新义以深厚的学养、精湛的技艺与高洁的品格,成为这一古老艺术的传承者与革新者。他以笔墨为舟楫,穿梭于传统与现代之间,既深植古法,又独辟蹊径,在人生修行的天地间书写出华丽篇章。当我们驻足于他的艺术长卷前,感受其笔端流淌的不仅是线条之美,更是文脉之魂、生命之境。
根植传统文脉——从颜楷筑基到秦汉探源
臧新义出生于中原教育世家,幼承庭训,祖父的严苛启蒙为其艺术生涯埋下第一粒种子。7岁始习颜真卿《勤礼碑》,其端庄雄浑的楷书气象,成为他书法之路的起点。颜体“筋力丰盈、骨气峻拔”的特质,不仅锤炼了他的笔力,更塑造了他对书法“技近乎道”的深刻理解。他常言:“颜鲁公之书如忠臣烈士,正气凛然,习其字亦是养其心。”这种以书养心的理念,贯穿其艺术生涯始终。成年后又研习褚遂良楷书,因此其楷书在浑朴厚重中透出清雅笔致,即取神于褚书。
在楷书筑基后,臧新义将视野投向更为古拙的秦汉碑刻。他遍临研究《礼器碑》之古劲、《石门颂》之纵逸、《张迁碑》之朴厚、《封龙山颂》之雄强,又汲取汉简帛书的灵动,追求“金石气韵”与“书卷气息”的融合。他笔下的隶书,既有汉代碑刻的雄浑古雅,又融入了竹简的率意天真,形成了“瘦劲如铁、变化若龙”的独特风格。正如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后孟云飞所言,其隶书“于凝重中得灵动,内蕴典雅,展示了书卷之气与金石之味的完美平衡。”
《青玉案元夕》138×60cm
臧新义诗作《观临王铎书有感》180×48cm
宗法魏晋宋明——行草书的风神与诗心
若说隶楷是臧书的筋骨,行草则是其艺术灵魂的飞扬。他以王羲之《圣教序》《兰亭序》为根基,深研晋人“尚韵”之风,又博采宋人苏、黄、米之“尚意”,明人王铎、董其昌之“尚态”,终成“风神俊逸、古韵悠长”的行草气象。其行草作品中,线条如行云流水,墨色浓淡相生,既有晋人的超逸,又有明人的跌宕,更兼自作诗词的文人意趣。他曾以诗言志:“三十余年与古徒,朝临暮写燥渐无。诗心自有风神见,祈得金丹造化图。” 诗书一体,恰是其艺术境界的最佳注解。对此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池瑜表示,“臧新义先生诸体兼善,各有特点,给人留下一种高雅、宁静、风骨的美学特点。特别是他的行草书,汲取王羲之《兰亭序》的精华,运笔、结构都非常的精妙,达到了神妙的境界。”
尤为可贵的是,臧新义将书法视为“与古人对话”的精神修行。他常于深夜临摹二王尺牍,体悟《初月帖》之爽寂、《平安帖》之从容,在笔墨流转间捕捉晋人“无意于佳乃佳”的天然意趣。这种对传统的敬畏与沉浸,使其作品超越技法的层面,直抵文人书法的精神内核——一种“淡然方寸内,今昔若藏舟”(臧新义诗句)的生命哲思。
臧新义诗作《春暮登长沙爱晚亭》64×38cm
《一径花香含宿雨,千林树影带斜阳》138×34cm
文以载道——学术研究与文化担当
臧新义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笔墨的精妙,更在于其以学者之思深研书理。他先后发表《魏晋书法生成论》《情感激越下的〈祭侄文稿〉》《酒与草书》《晋韵对尚意书风之影响》《以心御笔》《扇面书法漫谈》等多篇学术论文,从历史、哲学、美学多维度解析书法演进与发展。在他看来,“书法是传统文化的综合载体”,需以儒学之仁义、道家之虚静滋养其魂,以诗词歌赋丰富其韵。其著作《臧新义书法作品集》与诗词集《盛世诗语》《华风清吟》等,正是这种“诗书合璧”理念的美好结晶。
作为书法大家刘艺先生的入室弟子,臧新义秉承师训,始终以“德艺双馨”自勉。他多次向家乡的杨靖宇将军纪念馆、竹沟革命纪念馆、工人文化宫等社会公益文化机构捐赠作品,向残疾人弱势群体捐献人民币10万元,助力家乡抗疫等善举,更在家乡驻马店市举办“故乡情浓”书法展,以文化反哺桑梓。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曾赞其“以高尚情操感染人,以优秀作品引导人”,恰是对其文化担当的最佳褒奖。
《梅花》68×68cm
《鹤飞岩烟碧,鹿鸣涧草香》138×34cm×2
守正创新——传统书法的当代诠释
在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中,臧新义始终坚信“笔墨当随时代”并非抛弃传统,而是以古为新。他尝试将现代审美融入古典形式:隶书中加入简帛笔意,行草中强化空间构成,楷书则在颜体浑厚中透出褚书之清雅笔致。这种创新并非刻意求变,而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生发。正如刘艺先生所评:“他根植传统,却能推陈出新,体现时代感,为书法发展注入鲜活生命力。”
2019年中国政协文史馆“翰墨风华”个人书法大展与2023年驻马店“故乡情浓”书法返乡展,既展示了其书作从秦汉到明清的深厚积淀,亦呈现了立足当代文化的艺术探索。展览中,一幅《暮春登长沙爱晚亭》行草自作诗作品引人注目,诗曰:“牧之一首旅山行,枫叶秋深爱晚亭。岂怨春光无咏处,远思杳杳入青冥。”以苍润笔墨写潇湘烟雨,诗境与书境交融,令人如见王羲之兰亭雅集之遗风。正是,胸中皆诗意,笔下见风神。
墨香深处见精神。臧新义的艺术人生,恰似其笔下幽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在浮躁的当下,他坚持以笔墨守护文化根脉,以诗心滋养艺术灵性,以谦恭践行学人担当。他的书法,不仅是线条的舞蹈,更是文明的密码、精神的图腾。当我们凝视其作品中的一撇一捺,看到的不仅是一位优秀书家的精进技艺,更是一个传统文化守护者的赤子之心。愿这脉墨香,如兰之清芬,永远浸润着中华文化之精神原野。(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