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记者 郑亚雷)日前,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保卫战"在西安市红会医院上演。一名遭遇车祸、全身9处骨折17种诊断的23岁甘肃青年,在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护航和多学科团队协作下,历经40天救治重获新生。3月28日,医院首次披露这场突破医学难题的救治过程。


车祸致全身"支离破碎" 青年命悬一线

2025年1月9日,甘肃小李(化名)骑三轮车遭遇严重车祸,全身多处开放性骨折合并重症肺炎、呼吸衰竭,外省医院初步处理后紧急转至西安红会医院。入院时,小李血氧饱和度暴跌至60%(正常≥95%),CT显示双肺如"灌满水的海绵",9处骨折涉及四肢、骨盆,左小腿伤口深可见骨,生命体征极度不稳。


ECMO架起"生命之桥" 手术麻醉如履薄冰

“患者就像个摔碎的瓷娃娃,任何操作都可能致命。”急诊科柳林医生回忆,医疗团队当机立断启动VV-ECMO替代衰竭的肺功能。这台俗称“人工心肺”的仪器在维持生命的同时,却给后续治疗埋下重重关卡:既要防止机器管路凝血,又要避免骨折部位大出血;既要实施救命手术,又需精准控制麻醉剂量。 1月15日,在ECMO持续运转下,该院骨科团队完成高难度双侧股骨及胫腓骨固定手术。主刀医生马腾形容:“就像在运行的精密仪器上做微雕,每刀都要平衡凝血与抗凝。”术后24小时ECMO成功撤机,标志着首道生死关被攻克。


创新模式打破治疗"死循环"

“这类患者以往常陷入‘保命不能手术,不手术难保命'的困境。”急诊科主任王彦军揭秘三大破局关键:

智能抗凝管理:采用血栓弹力图等实时监测技术,实施“量体裁衣”式抗凝方案。

多学科团队协同作战:快速启动“严重多发伤患者多学科一体化协同救治体系”,组织急诊、骨科、麻醉及综合内外科等多学科开展联合救治,借助急诊医学科综合救治平台,抓住“黄金一小时”,多科联动与协作,提高了该例严重创伤患者的综合救治能力。

治疗序贯革命:动态调整治疗策略、整合多学科资源,实现个性化的精准医疗。此患者就是在ECMO辅助下的损伤控制手术(骨折外固定架)优先进行外固定手术。


9处重伤全面修复 青年重获新生

历经ECMO支持、多次手术和精心护理,小李于2月24日康复出院。复查显示其骨折愈合良好,肺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目前正在接受康复训练。


西安红会医院急诊科王彦军主任表示,此案例是严重多发创伤患者首次在ECMO辅助下完成多发性骨折外固定架手术(目前文献查新未见国内外有相关报道),开辟了严重多发伤救治的新思路,为多发伤患者提供了全新治疗范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