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那年,改名基里巴斯
1979年7月12日,基里巴斯正式脱离英国殖民统治,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随着英属旗帜缓缓降下,基里巴斯的新国旗随即在阳光下展开,身着传统服饰的舞者在空地中央起舞,节奏鲜明的击鼓声回荡在空气中,伴随着人群的欢呼与掌声。
独立前,基里巴斯还是英属吉尔伯特和埃利斯群岛的一部分,二者在行政上属于同一片殖民地。然而,随着去殖民化运动的推进,岛上的政治精英们开始谋求自治,最终,埃利斯群岛在1978年率先独立,成立了图瓦卢。吉尔伯特群岛的独立进程紧随其后,但他们在新国家的命名上做出了独特的选择。相比沿用殖民时期的名称,政府最终决定采用“基里巴斯”作为新国名,这一名称源自当地语言对“吉尔伯特”一词的发音。
独立后的基里巴斯,迎来了新的领土调整。长期以来,美国对菲尼克斯群岛和莱恩群岛声称拥有主权,但在基里巴斯独立的同时,美国政府宣布放弃对这两个群岛的控制,使其正式归入基里巴斯版图。这一决定在国际舞台上几乎未掀起波澜,因为这两片岛屿人烟稀少,经济价值有限,多年来基本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
基里巴斯的国土虽小,却由33个环礁和岛屿组成,横跨了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航运往来主要依靠小型船只,而远离主要聚居区的外岛则仍然保持着原始的生活方式。独立后,政府面临的首要挑战之一,便是如何在这片广阔的海域上建立有效的行政管理体系,并确保偏远岛屿的居民能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由于基础设施极为有限,政府开始着手改善岛际交通,同时寻求国际援助,以支持新生国家的发展。
马茂上台,渔业先发光
2016年,塔内希·马茂当选基里巴斯总统,成为国家领导人。他并非职业政治家,而是一名深耕渔业领域的技术官员,毕业于南太平洋大学,长期在渔业部门任职。他对基里巴斯的海洋资源有着深刻的理解,也清楚渔业是国家经济的核心支柱。
由于基础设施落后、管理体系不完善,基里巴斯的渔业长期未能充分释放潜力,国家主要依赖向外国公司出售捕鱼权,而渔获的实际收益大部分流向了外资企业。马茂意识到,单纯依赖捕鱼权收入难以让国家摆脱经济困境,因此,他的施政重点之一便是推动渔业改革,争取更合理的国际合作模式。
上任后不久,马茂就推动了一项重大协议——与日本达成金枪鱼捕捞协定。这份协议允许日本渔船进入基里巴斯专属经济区捕鱼,同时增加基里巴斯在渔业收益中的分成比例。协议实施后,短短三年内,基里巴斯的渔业收入增长了45%。这个成果对国家经济意义重大,带来的资金被用于改善岛内基础设施,升级冷链存储系统,提高当地渔民的生产效率。
2019年,马茂做出了一个更具争议性的决定——恢复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基里巴斯曾在2003年与中国断交,转而承认台湾,但这一政策在国际上使其处于孤立状态,经济发展也未能获得足够支持。马茂上任后认为,重建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将带来更多投资机会,特别是在渔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因此,他不顾国内部分政治势力的反对,最终推动基里巴斯与中国复交。为了展示这一决定的象征意义,他甚至亲自驾驶独木舟,带领政府官员前往贝鲁码头,迎接首艘中国渔船。
深海采矿,加拿大走了中国来
2024年底,基里巴斯遭遇了经济上的一个重大打击。三年前,基里巴斯国有企业马拉瓦研究公司与加拿大金属公司签署了一项深海矿藏勘探协议,希望借助外资技术开发本国海底资源。出乎意料的是,加拿大公司突然宣布终止合作,并迅速撤走了所有开采设备。这个决定让基里巴斯政府措手不及,因为深海采矿原本被寄予厚望,作为国家未来经济增长的新支柱。
面对困境,马茂在议会召开特别会议,向议员们展示了一段视频——中国深海采矿船“蛟龙号”正在南海进行作业的画面。马茂强调,中国公司愿意在基里巴斯进行类似的采矿合作,并承诺将20%的收益用于建设环礁防波堤。基里巴斯是全球受海平面上升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岛屿面积低洼,常年面临海水侵蚀。因此,这项承诺对于政府来说极具吸引力,既能弥补加拿大撤资带来的经济损失,又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获得支持。
2025年3月,基里巴斯正式宣布与中国建立深海采矿合作关系。反对派领袖泰西·兰伯恩对政府的选择表示强烈不满,公开批评称此举无异于将国家资源拱手让人,并质疑中国的战略意图,直喊:“我们这是给中国磕头!”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已经在基里巴斯展开实际行动,包括在环礁上建设太阳能海水淡化系统。该系统每日可提供200吨淡水,显著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用水条件。
地缘博弈,机场又成焦点
泰西·兰伯恩的反应在基里巴斯政坛并不罕见,2018年,作为基里巴斯的外交部长,她曾大力推动美军重启坎顿岛机场的修复计划。坎顿岛是基里巴斯菲尼克斯群岛的一部分,二战时期曾是美国的重要军事基地。由于战争结束后长期废弃,机场设施逐渐老化,跑道破损严重,已无法正常使用。兰伯恩当时认为,若能借助美国的资金修复这座机场,不仅能提升基里巴斯的基础设施水平,还可能带动旅游业和相关经济活动的发展。
但事与愿违,美国国会对太平洋岛国的投入始终有限,预算削减最终导致项目搁浅。坎顿岛机场的重建计划被束之高阁,相关资金也未能落实。如今,中国承诺升级这座机场,使其重新进入公众视野。兰伯恩迅速发声,质疑中国的意图,认为其可能在此部署军事设施,甚至影响地区安全。她强调,坎顿岛距离夏威夷仅约3000公里,地理位置极为敏感,如果中国在此建立长期存在的基础设施,可能会引发更广泛的战略影响。
马茂政府强调,与中国的合作主要围绕基础设施建设,目的是改善民生,而非涉及军事用途。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在当地的投入也不仅限于机场升级,更多的精力放在民用项目上,比如修建太阳能海水淡化厂和潮汐监测设备。
3月20日,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发布的卫星图像显示,三艘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科考船出现在凤凰群岛保护区附近。这片海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同时也是全球深海矿藏的重要区域,特别是富含多金属结核的克拉里昂-克利珀顿断裂带的西端。
渔民咋看?鱼能卖好就行
尽管围绕深海采矿和地缘政治的争论在政坛和国际间持续发酵,普通基里巴斯民众的关注点却更加直接——如何维持生计,如何让渔获卖出好价钱。对于依靠海洋生存的基里巴斯渔民而言,他们更关心的是能否继续稳定捕鱼,而非谁来开发海底资源。
在塔拉瓦的渔市场里,变化已经在悄然发生。中国援建的冷链仓库投入使用,使得金枪鱼的存储时间延长了两周,渔民们因此能更从容地安排销售,避免因保存不当而造成的损失。过去,由于缺乏有效的冷链设施,渔民往往不得不在短时间内将渔获低价出售,否则鱼类腐败变质,收入大打折扣。如今,有了冷链仓库的支持,渔民可以更灵活地选择销售时机,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
特鲁克是塔拉瓦的一名渔民,去年他的收入比前一年多出了3000澳元,这在当地是相当可观的一笔钱。他一边维修着自己的日本造渔船,一边谈起这些变化。他并不太关心谁来进行深海采矿,而是更在意采矿是否会影响渔场。对他来说,海底的资源归谁开采并不重要,关键是不能破坏渔业环境,否则渔民的生计将受到直接冲击。
环境部长蒂纳罗在3月22日的一场记者会上展示了中国捐赠的潮汐监测设备,并强调比起加拿大曾经的采矿合同,海平面上升才是基里巴斯更紧迫的问题。基里巴斯是全球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平面上升已经对部分低洼岛屿构成威胁,政府必须寻求有效的应对方案。
随着时间的推移,基里巴斯的经济模式正在经历新的调整。虽然围绕深海采矿的争议仍在持续,但渔业仍是国家的经济支柱之一。冷链仓库的建设、太阳能海水淡化系统的投用,以及潮汐监测设备的部署,正在逐步改变当地渔业和居民的生活方式。
参考资料:[1]徐美莉.基里巴斯与地球科学研究[J].太平洋学报,2014,22(11):9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