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智评论


作者:殷晨浠,民智国际研究院研究助理

(正文约3300字,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当地时间3月1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访问了位于华盛顿的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并主持了首次董事会会议,这是他自2月出任该中心董事会主席以来首次参观。在会议上,特朗普表达了对该中心管理的不满,声称其已“失控”,需要“彻底改革”。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是什么机构?特朗普为何急于强势介入?这场围绕艺术机构的文化主导权之争又暴露了美国政治的哪些问题?


▲ 当地时间3月17日,特朗普参观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

从文化灯塔到政治标靶

自1971年开幕以来,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就一直被视为美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象征。这座白色大理石建筑坐落于波托马克河畔,毗邻水门大厦、景观秀丽。该中心拥有声学效果出色的歌剧院和音乐厅,是美国国家交响乐团和华盛顿国家歌剧院的驻地,也负责主办“马克·吐温幽默奖”“肯尼迪中心荣誉奖”等重量级的文化奖项。每年,中心会举办2000余场演出,凭借高质量的戏剧、音乐和舞蹈节目吸引了全球观众,也承担着美国文化外交的重要角色。

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最初的建成离不开美国两党的广泛支持。长期以来,该中心接受美国联邦政府的资助。1958年,共和党总统艾森豪威尔签署法案,提议在华盛顿建立一个由公共资金支持的“国家文化中心”。1963年,民主党总统约翰·肯尼迪总统签署了一项法案,延长了该中心的筹款期限。肯尼迪总统遇刺后,新任总统林登·约翰逊签署了一项国会法案,将国家文化中心指定为纪念肯尼迪总统的纪念碑。


▲ 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位于华盛顿特区的波多马克河岸。

近年来,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的文化取向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有人指出中心的节目正变得越来越昂贵,节目内容过于依赖好莱坞名人。中心展出的一些涉及种族、LGBTQ+主题的戏剧,较为前卫的成人艺术和一些变装主题的表演也引发了一定争议,被批评人士指出助长逆向歧视和分裂。同时,中心颁发的各项获奖人员名单也被认为排斥保守派艺术家,具有明显政治偏向。

特朗普的文化改革计划

特朗普与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的紧张关系由来已久。自1978年以来,中心每年都会举行“肯尼迪中心荣誉奖”颁奖典礼,以表彰对艺术与文化有卓越贡献的人士。通常美国总统和第一夫人都会出席,并在盛典前在白宫举行招待会。但在2017年,由于特朗普在美国国歌抗议活动等社会事件中发表的争议性言论,导致多名获奖的艺术人士拒绝参加当年的典礼。随后白宫也发表声明宣布特朗普决定不出席,特朗普也成为近代唯一一位完全缺席该活动的美国总统。


▲ 美国前总统拜登出席2024年肯尼迪中心荣誉奖颁奖典礼。

2025年重返政坛后,特朗普迅速展开对该机构的改造。今年2月7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宣布解雇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董事会多名成员,并任命自己为董事会主席。按照法规,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董事会由36名成员组成,受美国总统任命,每名成员任期六年。董事会主席由中心董事会成员任命,但美国总统亲自担任董事会主席确是史无前例的。

在成为该机构主席后,特朗普迅速解雇了长期担任主席的黛博拉‧鲁特(Deborah Rutter),并任命前美国驻德国大使理查德‧格雷内尔(Richard Grenell)为临时执行董事。特朗普还清洗了拜登任命的多位董事会成员,包括前主席大卫·鲁宾斯坦(David Rubenstein)、前白宫发言人卡琳·尚皮耶(Karine Jean-Pierre)等。目前的董事会成员则吸纳了美国副总统夫人乌莎·万斯(Usha Vance)、福克斯新闻主持人劳拉·英格拉哈姆(Laura Ingraham),以及特朗普竞选歌曲《上帝保佑美国》(God Bless the USA)的演唱者李·格林伍德(Lee Greenwood)等人。按照新决议,特朗普还将有权直接任免负责评选“肯尼迪中心荣誉奖”的委员会成员,拥有对获奖者提名流程的绝对控制权。


▲ 特朗普在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主持董事会会议。与特朗普同坐的有(从左到右):白宫幕僚长苏茜·怀尔斯,副总统JD·万斯的妻子乌莎·万斯,肯尼迪中心董事会主席理查德·格雷内尔,临时副主席詹妮弗·菲舍尔,以及董事塞尔吉奥·戈尔。

特朗普的这一系列“组合拳”给中心带来了巨大冲击。歌手莱昂妮·吉登斯和歌剧天后蕾妮·弗莱明(Renée Fleming)等多名艺术家纷纷取消演出,一些知名评委和文化顾问提出辞职,部分艺术机构也宣布取消与中心的合作,其中包括全球现象级音乐剧《汉密尔顿》。该剧制作人通过社交媒体发表声明,明确表示取消演出的原因是特朗普政府对肯尼迪中心实施的“清洗”行动。他提到,特朗普政府的不可预测性使得“合同和协议无法信任”,可能给剧组数百名员工带来财务风险,因此最终选择放弃原定于2026年的演出。对此,特朗普则在周一参观中心时表示“我从来都不太喜欢《汉密尔顿》”。

但诸多演出的取消和人员的离去还是对特朗普此番“文化改革”带来挑战。前不久,特朗普盟友、肯尼迪中心董事会成员万斯夫妇在出席中心的一场音乐会上就遭遇了观众的嘘声。不难感受到,这一场“文化改革”双方的矛盾对立正愈发激烈和难以掩饰。


▲ 著名歌剧《汉密尔顿》的演出现场。

谁来定义“美国价值”?

整顿肯尼迪中心不仅仅是特朗普针对个别文化现象的反击,也反映了他重塑美国文化认同的意图。围绕肯尼迪文化中心的这场博弈背后,是保守派与自由派对“美国文化叙事主导权”的争夺,这一交锋的核心归根结底是谁来定义美国文化、怎么定义美国文化。

长期以来,包括好莱坞、百老汇、主流文学界和艺术机构的美国文艺界倾向于自由派立场,支持多元文化、种族平等的“觉醒文化”,但这与美国保守派的价值观存在冲突。特朗普推崇的“文化民族主义”更为强调美国传统文化、基督教价值观以及更具“爱国主义”的艺术表达。而以特朗普为代表的保守派认为,美国主流文化已经被自由派垄断,自由派们正利用文化工具来传播“反美宣传”,推广自由派意识形态,带来过度强调政治正确、言论审查、取消文化等问题,因此艺术机构应当进行改革以反映更广泛的“美国价值观”。


▲ 特朗普在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的REACH扩展区参观剧院。

反对者则认为,特朗普对文化机构的“政治化接管”威胁了艺术自由,将政治干预扩展至本应超然于党派之争的艺术领域,破坏了文化机构的独立性,是保守派对自由派主导的文化舞台的一次“夺权行动”,甚至可能彻底改变美国艺术的未来方向。

艺术文化的政治化困境

能够影响社会价值观的并不只是立法和政策,还有流行文化和主流叙事。特朗普的一系列文化改革表明,他不仅想要在政治上取胜,更是在文化层面重塑美国人。这场围绕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的争夺,折射出当代美国文化政治的复杂性:当文化成为政治工具,它还能保持独立性吗?自由派近年来的“多元化”是否已经演变成对保守派观众的一种排斥?尽管特朗普的表态是希望肯尼迪中心回归“非政治化”,但如今对保守派艺术创作的扶持是否也是一种政治化的行为?


正如中心外墙上镌刻着的一句名言:“公共生活中的成就与艺术的进步之间有一种难以用逻辑解释却容易感受的联系。”当艺术机构嵌入国家权力体系,或多或少都会面临“自主性”与“工具性”的结构性张力。未来,肯尼迪中心的节目方向受政治压力会进行怎样的调整?艺术创作的多样性是否因此受限?文化精英阶层如何避免与更广泛的美国社会存在脱节?随着受众群体的政治立场和文化偏好也将固守于各自的“同温层”,文化隔阂是否又会越来越深?这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资料

[1]https://www.latimes.com/entertainment-arts/story/2025-03-17/trump-visits-kennedy-center-slams-hamilton

[2]https://www.sfchronicle.com/entertainment/article/trump-kennedy-center-board-takeover-20226285.php

[3]https://edition.cnn.com/2025/03/17/politics/kennedy-center-donald-trump/index.html

[4]https://www.nytimes.com/2025/02/18/us/politics/kennedy-center-trump.html

[5]https://www.nytimes.com/2025/03/15/arts/music/trump-kennedy-center-honors.html?smid=url-share

[6] https://www1.ftchinese.com/story/001105668?archive

作者简介:殷晨浠,民智国际研究院研究助理,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研习兴趣为公共外交、国际政治传播、亚太政治。

编务:殷晨浠

责编:王加特

图片来源:网 络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民小智君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