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海海,郭睿是深潜者。

从事媒体数年后,郭睿转行做了律师,从另一个角度担当起为公平公正而奋斗的使命。

郭睿说,“做记者会有使命感;律师也是良心活儿,首先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和原则,进而才能为法治社会做一点儿自己的贡献。”



十年记者,求真之路

2012年,郭睿硕士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同年参与草场地工作站发起的“民间记忆计划”,进行纪录片与剧场创作。



这里也是她的媒体人之路开始的地方。后来她进入主流媒体工作,常年奔走在突发新闻、时政新闻、法治新闻的现场。

2016年9月,《消失的低保与触不可及的精准扶贫--杨改兰杀子自杀惨案调查》一文,引发关注。而作者正是郭睿。

2017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杨改兰所在的甘肃临夏州被列入“三区三州”扶贫政策覆盖区。

郭睿认为,这就是做记者的意义。也因为这篇报道,她成为“网易2016中国记者”。

郭睿获得的业内奖项还有很多,在她看来,也只是上一个阶段的工作成绩。

从笔尖到法庭

“从记者切换为律师,我的内核部分是没有变化的。不同的是心态的调整,做律师需要心态平和、有力、坚韧。会经常处于一种“紧急救人”的状态。”

2024年,郭睿援助代理了一个湖南幼女被强奸案。当事人小童(化名)年仅13岁左右,通过某短视频软件结识了比自己大12岁的男朋友刘某(化名),不久后两人发生了性行为,父亲发现女儿不对劲后立即选择了报警。

小童的家庭情况比较艰难,她还有两个妹妹,一个病弱、一个还不足两岁,父亲只能外出务工维持生计,难以支付代理费。

“我找了做女童保护项目的老同事,在她们的帮助下得到了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中心的支持,支持了律师差旅费用,还为小童家争取了一笔小额资助。”郭睿表示,她曾建议小童父亲尽量达成刑事谅解,“小童有重度抑郁,还出现过自残行为,需要长期进行心理治疗。面对高昂的心理咨询费用,若拿到赔偿金可以减轻经济压力。”

而被告人寻求谅解的诚意不足,甚至通过中间人传话,可以让小童嫁给男方,这激起了小童家庭的愤怒,小童的父亲坚决表态,“宁可不要赔偿,也要对方受到惩罚。”

正式开庭前后,郭睿三次找到法官沟通案情,并与法官达成了“惩罚到位、支持到位”的一致意见,该案最终判处刘某有期徒刑8年。

在小童的后续生活中,政府相关部门给予了一定的帮助,小童一家的生活得以回归正轨。

小童父亲在送郭睿去高铁站的路上,出乎意料一跪,向她表示感谢。郭睿内心受到触动,触动于她不再只是以一个记者的视角客观讲述一个故事,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故事推向了一个相对更圆满的结局。

郭睿的法律之路继续前行,她关注公益诉讼,也办理疑难案件,随着案件的胜诉与有利结果,逐步坚定着郭睿对执业生涯的信心。2023年,她在北京获得了一起民商事案件再审胜诉,为委托人免去了700余万的利息负担,成功保住了家中老人的唯一住房。

从记者到律师,郭睿的灵魂底色依然带着记者的情怀,其中更坚定了对法律的坚守和捍卫,为捍卫委托人合法权益的全力以赴。她表示,每年将拿出一定时间办理公益案件,遇到处境困难、案件又具有特殊意义的当事人,只要时间允许,她都会提供法律支援,“无论怎样,为公共价值服务的理念不会改变”。

回顾这一年的律师工作,郭睿说,“为追求公正做所有的努力。这是我选择的人生,这是我选择的我认为有意义的事情”。

刑辩律师捍卫的是当事人的自由与生命,郭睿追寻的同样也是自由与生命的意义。她是是生命的敬畏者,也是人生海海的深潜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