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欠了我们家400块大洋,现在我们家有困难,可以还给我们吗?”2015年,一位老人走进孝感市人民政府,拿着一张85年前的欠条,对工作人员说道。

欠条是他爷爷的,跟着这张欠条一起传给他的还有一句话:“没有红军战士就没有咱们老百姓的好日子,这张欠条是要让咱们家的子子孙孙记住红军的贡献,谁都不能拿着它去要钱。”

老人从小就听说了爷爷的故事,十分敬佩爷爷的大义以及红军战士们的抗战精神,可他还是违背了爷爷的意愿,为什么?

那是1930年,孝感县突然有红军来驻扎,当时,红军作战条件十分艰辛,因此,除了打仗,他们还有一个任务便是“筹钱”。

这就需要各地民众齐心协力,可是当时很多民众自己都过的不好,根本无能为力。

再加上民众对红军的认识不够彻底,所以,即使一些乡绅有能力出手相助,他们也不愿意付出。

但杨长银不一样,他观察到红军们“露宿街头”,啃着发硬的馒头和大饼就觉得难受。

于是,他便决定将家中的钱都拿出来,在妻子的阻拦中,他愣是一点都没有给家里留,三百多银元都被他找了出来,他对妻子说:“给红军是打仗用的,保护的是咱们,你傻不傻,到时候让别人抢去了,咱们什么都落不下。”



紧接着,他又招呼来自己的儿子,嘱咐道:“快赶紧去你叔伯家一趟,就说我要借钱救命,让他们有多少拿多少。”

就这样,一共四百块送到了红军手中,大家对着他崇敬的敬礼,但他却不好意思的摆摆手说:“我这算啥呀,你们可是去拼命的。”

于是,红军队长坚持要给他欠条,一开始他还不要,因为他认为,红军能杀敌这钱花的就值,自己肯定不会要求还的,可后来一想,这是红军的纪律,自己不能坏了红军的规矩。

之后,他又喊来儿子将家里粮食拿出一部分,拉个小车送到红军那里去,他对战士们说:“大家伙儿一定要吃饱,不吃饱可咋打仗呀。”

等他回家之后,还一直絮絮叨叨的说着:“那些个战士,看着都还小着呢,哪个不是家里的宝贝疙瘩,出来打仗家里人能不心疼?我看了都难过,唉......”

这件事过去了几十年,他依旧和儿子不停的嘱咐:“切记,这东西就当成咱们的传家宝,千万不能拿它换钱呀。”

这样的话也就这样传到了杨明荣耳中,他小时候经常听红军故事,很受感染和熏陶,他打心眼儿里敬佩这支全心全意为人民的队伍。



那张欠条慢慢成了精神薪火,这一下,让他更加珍视这东西了,然而,他又为何会选择在自己晚年时候将东西拿去换钱呢?

这时候他已经76了,他们家曾经日子过的还是很不错的,但是经过战争的洗礼以及几代更迭,他们也慢慢变成了最普通的农民。

而他结婚之后,日子一直过的紧巴巴的,屋漏偏逢连夜雨,他的老伴病倒了,他们实在是没有办法了,他在百般艰难之下终于决定去寻求政府。

而他这张小小的欠条也通过了政府的检验,政府对他的诉求十分重视,立刻给他拨了四万。

之后,还为他换了新家,而当地相关部门也给他办理了国家优待福利,他的脸上也很少见到愁容了。

他说:“红军与人民永远都是最亲近的,感谢政府为我所做的一切。”

这样的局面让人看了觉得心里暖洋洋的,军民鱼水情,当年,他爷爷的慷慨相助,也为孙子之后的生活种下了善因。



主要信源:(人民网——湖北发现85年前红军借条 金额400元大洋(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