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吹风会上获悉,《沧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获得批复。这是我市首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标志着全市国土空间生态修护工作迈入系统化、科学化新阶段。
《规划》提出,到2025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沧州段全面建成,河湖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得到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水平稳步提升,地下水水位逐步回升,自然保护地体系初步形成。到2035年,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流域生态连通性全面加强、濒危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得到全面保护、城乡人居环境更加宜居、美丽海湾基本建成、国土空间现代化治理体系成型,基本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沧州新格局。
《规划》构建了“两区三带多廊多节点”的生态修复总体格局。“两区”指平原生态修复区、海洋生态修复区。“三带”指沿海生态防护带、大运河文化生态带、环雄安生态过渡带。“多廊”指构筑以南运河、子牙新河、子牙河、北排水河、南排水河、黑龙港河、滏阳河、滹沱河、漳卫新河、宣惠河等主要河流水系为主的水生态廊道网络体系。“多节点”指自然保护地、湿地、水库为主体的多个生态源地。
根据我市地理特征与生态功能差异,《规划》提出,将全市划分为5个生态修复分区,即大清河淀东水源涵养与农田综合整治区、黑龙港运东地下水超采治理与土地综合整治区、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区、东部滨海湿地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区。
基于生态修复总体格局和修复分区,《规划》聚焦土地综合整治、湿地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河湖水系、海洋保护、森林质量提升与生态绿化、城市人居环境提升等确定了6类生态修复重点区域。
《规划》还明确了6项重点任务,即统筹水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加强海岸带保护修复,筑牢海洋生态安全屏障;实施土地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构建生态网络,维护生物多样性;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夯实绿色生态本底;强化城市空间生态修复,提升城市生态品质。布局实施滨海湿地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环渤海岸滩治理与海洋生态修复工程、重要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建设工程、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建设工程等重点工程。
《规划》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我市水源涵养能力,有效治理外来物种入侵,构筑全市生态安全屏障;增强公众生态保护意识,优化人居环境,助力乡村振兴;通过盐碱地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业产值,拓展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
黄骅市融媒体中心
来源 | 沧州日报
编辑 | 刘恬菲 实习编辑 | 刘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