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四川某希望小学荒诞的采购清单:最骚的是回应“消息不实”。
即便采购的相机换成了佳能,相关方也被网友扒掉了底裤。
相机采购价超市场价20多倍,除颤仪价格翻到近3倍,洋相出到天际,竟然还能回应“网上消息不实”,这是真敢拿网民众的智商用脚碾啊。
知道什么叫慈善刺客吗?
不要问,问就是供应商 审批方 验收组程序合规合法。这一条龙上的各位,莫非聚在一起海底捞?
这套路,用烂了就剩下恶心了。
看那些躺在采购清单上的数字,不觉得它在荒诞中透着悲凉吗?
民众在戏谑里压抑着愤怒。希望小学的“希望”被弄得面目全非,公众善意又一次面临信任崩塌。
他们为什么能如此吸血?
北师大教授王振耀揭示的真相令人心惊:
全国2800多家基金会中,90%具有官方背景。捐赠数据长期"休眠",地方慈善组织往往与民政部门"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这种官僚化运作模式几乎成为善款流动的暗河,逃离了公众视线。
王教授坦言,《慈善法》实施七年,他们的年检合格率常年保持99%,审计报告里永远写着"未发现重大违规"。
但,看看某会的年度账单吧。
5个人(俩退休)的机构一年花124万,而救灾支出仅为1.4万,保管费却为99%。
能把99%的预算做成了"保管费",可见制度空转的齿轮早已锈死。
教授说,慈善数据全靠自觉,慈善若脱离了公众视线,结果会令人绝望,这是逼着国人集体戒掉“善良”。
的确很可悲,善意流失会导致更深层的社会危机,慈善的伦理根基若被持续动摇,以后再强大的"感恩秀"或许也挽救不了了。
这样的困局怎么破?
可能,唯有透明化才能打破黑箱操作。
德国有"社会法庭"制度,即捐赠人 受益人 独立律师组成的三方监督委员,他们会对善款使用行使否决权。
但这儿行的通吗?
我们透过他们采购相机里的扭曲的镜像,至少应该看到变革的契机。
若遏制不了疯狂,公众就会彻底关上善意之门,那时失去的将不仅是捐款,还有社会的温度和良知。
这些屡屡上演的采购荒诞剧,并不应该成为慈善墓志铭。
但,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