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9日,菲律宾海警船未经中国政府允许,非法闯入中国南沙群岛仙宾礁邻近海域,并干扰我国执法船只。同月31日,非法停留在南海海域的菲律宾海警船更是故意冲撞我国在现场维权的海警船,造成双方船只发生碰撞。我国对菲律宾的这些行径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与谴责。
但有些西方国家却大大方方地站到了菲律宾的身后,并表示:南海九段线已经划到了别人家门口,一点也不合理。其实不只菲律宾,东南亚的其他国家也对中国的南海九段线表达了不满。那么,南海九段线的划分是否真的合理呢?
追根溯源,南海九段线的历史轨迹
对于南海九段线的划分,最早可以追溯到1947年中华国民政府发布的《南海诸岛位置图》,该图用十一段断续线标注了中国在南海海域的领土主权以及各个岛屿的位置,南海九段线的雏形初步形成。
但若论起中国对南海海域的管辖却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秦汉时期。根据史料记载,秦朝在建立之初便设立了南海郡,紧随其后的汉朝更是设立了珠崖和儋耳郡,进一步将南海诸岛纳入中国版图。
而后的唐宋元时期,又进一步加大了对南海的利用。唐朝设立了市舶司,管理海上贸易,南海成为了中国丝绸、瓷器、香料等商品运往海外的重要通道。贾耽也在《皇华四达记》中详细记载了从广州出发经南海至波斯湾的航线,其中便途经“象石”,也就是如今的西沙群岛。至宋朝和元朝,宋朝文献《岭外代答》和《诸蕃志》明确中提到了“千里长沙”(中沙群岛)和“万里石塘”(西沙、南沙群岛),并将其视为中国的领土。《元史》中也记载了元朝水师巡视南海诸岛的情况。
明清时期中国对南海主权也进一步得到强化。明朝时期,郑和七下西洋,其船队多次穿梭于南海之间,在《郑和航海图》中明确标注“石星石塘”“石塘”等地名(今中沙、西沙群岛),并设立航标与补给点。清朝时期虽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是根据《广东通志》和《琼州府志》等地方志记载,南海诸岛依旧属于琼州府管辖,渔民在南海诸岛捕鱼、建庙、挖井,留下了大量生活遗迹。
视线再回到现代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继承了国民政府在南海的主张,但出于外交考虑删除了北部湾附近的两段线,由此中国南海海域的九段线正式形成。
东南亚各国为何对南海九段线产生质疑?
根据中国古代相关史料对南海进行管辖的记载以及中国国民政府的十一段线划分,中国对南海九段线的划分的确合情合理,但为什么东南亚各国会对此产生质疑和不满?他们的质疑与主张又是否合理?
首先是越南。越南强调其对南海部分海域拥有“历史继承权”。越南在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时期是法国的殖民地,法国在1930年代曾占领南沙部分岛礁并划入交趾支那地区。越南独立后主张继承法国对于南海部分岛礁的管辖权,并宣称越南的《大南一统全图》等古代文献记载了其对南海诸岛的利用,证明其对南海部分岛礁拥有历史管辖权。
但在1975年发布的《维也纳关于国家继承条约的公约》中,并未说明可以将殖民遗产自动继承为领土主权;国际法院也在2008年“白礁案”中强调,殖民时期的文件需结合后续的有效控制行为方可生效。并且越南引用的古代地图多未明确标注南海岛礁具体坐标,而中国古代文献却更早、更明确地记载了对南海的持续性利用。
其次是菲律宾。菲律宾主张“地理邻近论”。其认为南海的部分岛礁(如黄岩岛、仁爱礁)距离菲律宾领土更近,所以拥有这部分岛礁的主权和专属权益。
但是在2002年的印尼和马来西亚利的“吉丹岛案”中,国际法院明确否定了“邻近性”的主权依据,主权的归属应当取决于历史证据与有效控制。并且在2016年的南海仲裁案中,仲裁庭也明确地表示了地理邻近不产生主权。
综合上述对比可以得出:部分东南亚国家的质疑与主张存在明确的漏洞和不合理。
中国对于九段线的划分是否真的合理?
在分析完南海九段线的历史由来和各国的质疑之后,再回到关注的焦点:中国的划分是否真的合理?答案自然只有一个:合理。
中国对于南海九段线划分的合理性首先是基于中国古代对于南海海域长久的管辖权。从秦朝到清朝,中国均有明确的史料记载,表明了中国对于南海海域的利用和管辖。
其次是国际法律对南海九段线的承认。在1947年,国民政府公布的南海十一段线中,明确标注了南海诸岛归属于中国。这一划分在二战后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框架下均得到了国际承认,且当时未受周边国家的反对,而南海九段线又是基于十一段线进行划分的,所以南海九段线的划分符合国际法律。除此之外,在1982年发布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明确表明:国家对于长期、和平、有效管辖的海域具有历史性权利。而中国自古就对南海海域进行了长期地管辖和利用。因此中国的划分符合国际法律的规定。
但不论是南海周边国家对于九段线划分的质疑还是中国对于这些国家主张的反对,究其原因还是国际法对于海域领土界定的模糊性。
中国对于南海九段线划分是基于海域的历史性权利。虽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承认了国家对于相关海域的历史性权利,但是其法规中并未对历史性权利有明确的概念说明。而在公约的领海划界和争端解决例外这两个条款中又间接地提及了“历史性所有权”,说明了“历史性所有权”可以用于解决邻国间的海域划定争议。除此之外,国际法院和仲裁庭也在相关案件中表示,某些情况下历史性权利可作为划界考虑因素。
海洋法对于历史性权利概念的界定模糊,但是又在某些情况下承认历史性权利。这一模糊不清又左右逢源的态度使南海海域的周边国家借此钻了国际法的漏洞,对中国南海九段线划分的合理性进行了质疑和对中国的领土主权进行了侵犯。
东方智慧:中国的应对策略
中国对于南海九段线的划分符合历史轨迹和国际法律。但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中国又该如何应对国际上对于南海海域的争议,维护中国对于南海海域的合法权益呢?
首先是外交上的和平协商。
我国一贯反对各国之间的军事性对抗,倡导以和平对话的形式解决争端。因此在促进南海问题的解决中,首先要尊重东盟在区域安全架构中的核心作用,坚持与直接当事国(如越南、菲律宾等)通过双边谈判解决争议,避免美国等其他国际势力的干预和影响;其次要加快与东盟国家的谈判,共同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构建地区规则,建立起争端管控和危机预防机制。
第二点是资源的共同开发和经济的互惠互利。
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始终秉持“南海是沿岸国家的共同家园”这一理念,强调九段线内岛礁的主权归属,而非完全控制所有海域。中国愿意通过合作与南海沿岸国家一起将南海建设成为和平友好的繁荣之海。
南海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可燃冰,在如此丰富的资源面前,各国可以先暂时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块巨大的“肥肉”。例如中国与菲律宾就南海油气开发达成了“政府间合作框架”,双方明确表示:主权归属不影响共同开发收益共享。
其次,南海海域还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海上枢纽,中国可以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强化和南海周边国家的经济往来,扩大彼此的共同利益,以合作开放,共同获利淡化领土主权的争端。
第三点是推动国内法律与国际法的完善。
各国对于九段线的争议有一部分来自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对于历史性权利概念的模糊,因此中国应当积极推动国际海洋法的进一步完善,同时积极通过国际法平台阐明中国对于南海问题的立场。除此之外,中国还应当推动《中国海警法》等国内法律的建设,完善海上维权执法体系,强化对南海的常态化管控,以法律为基石,保障中国在南海的合法权益。
第四点是军事上的防御与合作。
中国虽然强调以对话解决争端,但从未放弃武力这一选项。因此中国可在南海海域的关键岛礁部署军队,保障南海的领土主权,掌握南海的主动权。同时对南海海域进行常态化巡航,确保航道安全,但也要注意过犹不及,避免军事化升级。
南海九段线的问题有一部分也来自于美国在各国背后的煽风点火,煽动“中国威胁论”。因此中国可以与南海周边国家展开联合军演,增强彼此之间的军事信任,破除美国的“中国威胁论”。
最后是国际舆论的塑造。
除开军事和外交外,国际舆论在现代国际社会也越来越成为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在南海问题的舆论方面,中国可以通过媒体、智库交流等渠道向全球阐明中国立场,强调南海九段线划分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中国还可以积极宣传我国古代对于南海的开发和利用(比如郑和七下西洋),向国际社会表明我国对于南海的历史性权利,驳斥其他国家关于南海九段线的谬论。
南海九段线虽然划分了领土的归属,但是却分割不了南海对于沿岸人民的滋养。南海不仅是中国的南海更是世界的南海。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始终愿以东方智慧和大国担当,在维护中国在南海海域领土主权完整的同时,与各国一起协商解决共同开发,为南海和平稳定发展注入新的力量,共同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
参考文献:
中国在南海的历史性权利——贾宇
历史和法理视域下的南海仲裁结果评析--兼论中国的因应之策——栗广,柯文语
南海九段线法律问题析论——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