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宏观经济曲折复苏、净息差快速收窄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挑战。即使如此,仍有一些银行呈现出发展韧性与向上势能。

3月26日,渤海银行(9688.HK)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整体实现稳步发展:截至报告期末,渤海银行资产总额18,438.42亿元,同比增长6.41%,负债总额17,337.17亿元,同比增长7.13%;全年营业收入254.82亿元,较上年增长1.94%,净利润52.56亿元,增长3.44%。

在诸多市场挑战之下,这家最年轻的全国性股份行交出了一份营收与净利“双升”的成绩单。

数字化转型是其中的关键一步。年报中多次提到,“数字化转型贯穿经营工作始终”,信息科技资金投入多年来维持高位。

在2024年中工作会上,渤海银行党委明确定调数字化转型对全行经营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产品、风险、科技是业务经营和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三大支柱,信息科技是渤海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组成”。

数字金融快速发展的同时,渤海银行也在同步持续推进科技金融业务布局。2024年以来,该行加强科技金融渠道生态建设和产品体系建设,积极打造“渤银科创”综合服务体系,以落地“渤银科速贷”为先导,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等科技型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该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458.7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7.92亿元,增长9.01%。

以上种种成果正是对于金融“五篇大文章”的积极响应。3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明确了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重点领域和主要着力点。

两年前,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则首次将“五篇大文章”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银行业是数字金融和科技金融的主阵地。对于渤海银行而言,扎实推进数字化转型,做好数字金融和科技金融大文章,不仅是时代赋予的机遇,更是一家全国性股份行的责任担当。

科技筑基,数字赋能

咨询机构麦肯锡曾指出,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过程虽然充满挑战,但这也是重建机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机遇。那些既注重顶层规划又积极付诸实施、既打造中长期能力又兼顾短期速赢的金融机构,将建立起竞争优势、成功收获数字化转型红利。

在渤海银行的案例中,其成功实现了数字化转型的多方位兼顾。

在顶层规划方面,渤海银行专门制定了《渤海银行数字金融实施方案》,明确数字化转型工作目标任务和实施方法论,成立数字金融领导小组统筹数字金融整体工作,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数字化具体组织推动,设置对应四大业务条线的数字化转型工作组。

可以说,这种针对性的组织设计,可以有效破解传统银行部门墙导致的数字转型阻力。

落地在技术架构层面,副行长谢凯曾透露渤海银行的"云-中台-应用"三级火箭。

  • IaaS层聚焦构建“渤海云”自主技术平台、投产全新一代大数据平台、建设分布式微服务技术平台等数字化基础设施;
  • PaaS层着力打造智能高效一体化营销中台、构建集约共享一体化数据中台、搭建全流程管理一体化风控中台、建设高度协同一体化渠道中台等数字化支撑平台;
  • SaaS层布局零售业务产品工厂、批发业务产品工厂、金融市场业务产品工厂、智能管理决策等数字化产品服务,通过三个层级的数字化建设,为业务端提供企业级数字化运营能力。

年报中对此也有凝练总结——推进IT基础设施转型,完成湖仓一体系统基础云平台、第二代数据仓库的部署和运行,实现平台技术能力持续释放,同时完成同城第三数据中心建设并正式运营。

这种技术势能最直观地体现在用户体验升级上。2024年焕新的门户网站采用分屏式布局与卡片式分区设计,通过多维导航体系重构信息架构,配合智能搜索与无障碍服务功能,实现了从"功能堆砌"到"体验驱动"的转变。

更值得注意的是手机银行7.0的升级——以「渤银e家」为理念打造的家庭金融服务链,标志着该行从传统账户管理向生态化服务的跃迁。在账户维度,通过家庭账户体系的开发,实现多成员账户的集中管理与智能配置;在财富管理端,构建起涵盖全生命周期、全关系图谱的智能服务体系;在生态构建层面,"社区通"平台整合代发、养老等场景服务,将金融服务嵌入社区政务、商圈运营等实体场景,形成"金融+生活"的立体生态。

与之形成战略呼应的是远程银行的升级,通过「渠道协同+数智运营」双轮驱动,该行构建起了多层次服务穿透能力:在渠道协同方面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加强与手机银行和微信生态的深度融合;在数智运营方面,远程银行构建智能运营体系,基于客户标签和画像系统实现精准分层,配置差异化服务策略,并利用智能外呼和客户行为分析,实现精准触达,提升服务效率。

升级后的远程银行就像一位全能助手,不仅能无缝对接各渠道处理事务,还能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制”服务策略,做到快速响应、精准触达。

以上种种业务升级的深层逻辑在于:通过技术架构的云化、中台化实现能力沉淀,再将这些能力模块化输出到具体业务场景。当技术能力与用户需求在具体场景中相遇,便催生出诸如无障碍服务、家庭财富规划工具等差异化服务形态。

支持实体、助力科创

2025年初,中央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及金融支持民企高质量发展会议,明确提出要“继续下大气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要“一视同仁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增加对民营和小微企业信贷投放”。

在这一背景下,渤海银行正在以对公业务为支点,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大潮中扛起大旗。在年报中,这家股份行将服务实体经济定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体现在数据上,截至报告期末,该行公司贷款总额6,547.3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79.96亿元,增长15.53%;“渤银e链”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实现各项供应链产品投放2,571.91亿元,同比增长36.69%;公司全量客户同比增长12.83%;交易银行业务实现非息收入17.41亿元,同比增长17.86%,表内外业务累计投放9,300.53亿元,同比增加66.41%。

在对公板块中,科技金融又是一个突出亮点。作为“五篇大文章”之首,科技金融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推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力量。同时,作为连接科技与金融的桥梁,科技金融通过为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金融服务,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加速了新旧动能的转换。

渤海银行正是如此实践的。年报显示,该行持续推进科技金融业务布局,加强科技金融渠道生态建设和产品体系建设。截至报告期末,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458.7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7.92亿元,增长9.01%。

在区域布局上,渤海银行因地制宜推进金融供给。在长三角地区,依托“渤银科速贷”等产品,重点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助力地方新质生产力发展;在粤港澳大湾区,渤海银行则构建起“广深港”三地协同服务网络,通过与产业链龙头的深度合作,持续强化在科技、贸易等领域金融服务的精准滴灌。

为了增强金融服务深度与广度,渤海银行持续完善金融服务体制机制,依托“渤银科创”综合服务体系,面向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企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全生态场景、全产业链条的专业化金融服务,助力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

总体来看,面对行业挑战,渤海银行将数字金融和科技金融作为双重驱动力,交出了营收净利双升的答卷。这家最年轻股份行正将技术势能转化为服务实体经济的动能,为行业转型提供了一份高韧性样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