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始环境中,人的注意力只需集中在几步之遥的威胁和近在咫尺的事件上。

而现代人提倡前瞻性,鼓励走一步看百步,但大脑在应对远期不确定时产生的焦虑,与面对眼前真实威胁时产生的焦虑并无二致。

担心2小时和8公里以外的事情,是焦虑的开始

担心2小时和8公里以外的事情,是将心智资源分配在遥远的时空之外,有序的内心被无序的噪音填满。

每个关于未来的疑问和揣测都在分走你的注意力,这种虚构的“可能性”会持续消耗人的心理能量。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心流阻断效应”,该效应指:

在追求专注和全情投入的状态时,频繁的干扰和中断会破坏这种状态,导致重新进入这种集中状态所需的时间和精力大大增加。

我们做事时在追求忘我的“心流”状态,都想放松彻底地沉浸在目标之中,发挥出惊人集中力。

而注意力始终是有限的,忧虑着太远时间和空间的事情会频繁打断这种状态,大脑不停跳出无意义的弹窗。

在焦虑和想象中来回震荡会逐渐丧失深度思考的能力,不仅大幅降低效率,还减少了主观幸福感

并且这种心理模拟和预设往往带着强烈的主观意识,它并非是你冷静理智去分析所得到的结论。



往往是当下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带有浓烈的个人情绪时,你把这些带入到了未来还未发生的时空里,把大脑当做舞台自导自演了一出心理剧。

认知偏差,让我们误解现实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认知偏差”,它指的是:

人在处理信息、决策和记忆时,由于心理因素如记忆、情绪、背景等自身或外在的因素,导致的认知偏离理性或客观现实的现象。

认知偏差是难以被人察觉的,因为一旦主观上我们愿意去相信它是正确的,就会自己补全漏洞说服自己,心甘情愿认为这就是真相,任由摆布。

认知偏差的类型多种多样,几乎都是不合理的:

没有充分去了解就快速做出过于绝对判断的“妄下结论”;

将复杂的情况简化为两个极端,没有看到事物中间地带的“一刀切”;

倾向于选择最简单、改变最少的选项,不主动进行思考的“默认思维”;

基于少数或单一的实践就做出广泛结论的“以偏概全”;

面对压力或问题时,倾向于预见最坏结果的“灾难化想法”等等。



不辩证的认知都远离了此时此刻真实的感受和体验,被过去未来时空轴上的情境操纵,心理状态既模糊又不确定。

埃克哈特·托利在《当下的力量》一书中强调,个体应该活在当下,提高觉知并减少思维的牢笼,以此实现内心的平和和生活的质量。

毫无疑问,担心2小时和8公里以外的事情是与之背道而驰的做法。

焦虑过去未来的时空是日常痛苦的主要来源,是高度不为自己内心感受负责的表现。

把焦虑还给未来,把专注拉回当下

要想停止杞人忧天的内耗和无休止的空想,更好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可以运用“控制二分法”,其核心思想是:

区分可控与不可控的事物,接受不能控制的,控制能控制的。

可控的部分包括我们的想法行为,不可控的部分涵盖他人的想法行为、外界环境和偶然因素。

未来属于环境和偶然因素叠加的结果,不由我们的个人意志转移,是不可控的部分。

对于不能控制的事情,不管施加何种幻想和担心,都不会干扰和逆转,花在上面的时间是没有回响的。



而我们如何看待未来是可以控制的事情,未来本身并不会阻碍和伤害我们,我们真正害怕的是思考未来时的方式和对时空的诠释。

你能担忧未来也能对未来感到乐观,看你允许什么样的想法成为你的观念,这种选择是可控的。

控制二分法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不是无所作为。

它旨在建立清晰的认知划分,帮助个体识别何时应该采取行动,何时只需保持警醒觉知,这种认知模式显著降低了焦虑;

并将目标拆解成具体的阶段,大大提升了目标的达成率和自我效能感,把聚焦远期的注意力强行拉回来。

越能合理配置自己的注意力资源,就越能在感到兵荒马乱的时刻重建内心秩序。

这种转变是将不确定性化为创造性,把2小时和8公里以外的事情回溯为当下的每个瞬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