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德满都的晨曦中,杜巴广场上九层神庙的雕花木窗在晨风中轻吟着文明重生的故事。这座始建于17世纪的纽瓦丽建筑瑰宝,被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陈松类比地位相当于中国的故宫。在经历2015年大地震的劫难后,九层神庙由中国文物修复团队与尼泊尔匠人携手,于中尼建交70周年之际完成涅槃重生。

2015年4月那场地动山摇的8.1级强震,让杜巴广场的九层神庙建筑群遭受重创。面对尼泊尔的文物急救请求,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专家团队带着三维激光扫描仪与文物保护方案跨越雪域高原,开启了我国在尼泊尔开展的首个大规模文物援外项目。从2017年正式开工到2024年圆满竣工,2000多个日夜的坚守,十余名文物医生的接力,将东方智慧注入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文化重建。


为保证文物修复效果一切如旧,九层神庙的修缮措施格外注重采用尼泊尔当地木材砖瓦等传统材料和传统技艺,实现了高达85%的老旧构件利用率。面对九层神庙修复现场空间有限的情况,为施工中保证文物安全、施工安全和游客安全,中方团队另辟场地,在尼泊尔国家博物馆设置第二施工现场,将塌落的九层塔和东北角塔涉及的大量建筑构件运输到这里进行预拼装,完成坍塌部位预安装后再次拆散、编号,运输至九层神庙修复现场进行正式安装。

东北角塔、九层塔的雕刻越是繁复精美,拼装的工作量就越大,仅东北角塔就有约5000个构件。缺失的部分要反复寻找、仔细比对,直至严丝合缝地安装上。这些纯手工制作的木构件往往只有一两厘米的细微偏差,要确保同一类构件的位置不混淆,必须付出巨大的耐心。


修复现场成为传统技艺的活化课堂,3700多件雕刻构件在当地工匠手中重获新生。已经跟着木匠世家学习木雕技艺17年的木匠苏曼,对九层神庙雕刻的每一尊神像如数家珍,在他看来,每一道木纹都是历史密码。另一位木匠勒其米表示,他本来已经打算转行,因为参与九层神庙修复项目,他可以继续从事传统木雕工作,也认识到传统工艺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团队还针对其材料娑罗木的硬质材特性,结合九层神庙木构特点,采用金属绳索实现可逆性软连接,对薄弱节点进行加固,实现整体结构补强。金属绳索隐藏于构件内部,不影响构件外观。“整体补强+软性链接”的保护措施体现了对文物最小干预和可逆的原则,这种“传统木结构建筑结构节点补强的软连接方法”在国内也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中国方案赢得尼方高度评价:“中方工作效率高、质量好,九层神庙保护修复项目是文化遗产国际合作的典范。”

修复工程不仅重现了九层神庙的物理形态,更搭建起文化理解的桥梁。展陈空间中,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修复理念呈现在每一位前来参观的游客面前,具体的技术要点、精妙的工艺方法,也都在展览中以生动翔实的方式呈现。如今,这种保护理念已延伸至努瓦科特杜巴广场王宫修复项目,更催生出"文化遗产保护青年实践营"这样的跨国学术平台。


这样的国际合作不仅实现了一座建筑的复苏,更成了文明互鉴的立体见证——正如700多年前阿尼哥将尼泊尔建筑智慧镌刻在元大都,留下了北京城内的妙应寺白塔,今天中国文物工作者用科技与匠心,在加德满都洒下携手守护人类共同遗产的光芒。

原标题:《跨越喜马拉雅的文明对话:中国文物医生重现尼泊尔“故宫”风华》

栏目编辑:李纬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赵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