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迪士尼乐园近日发生一起"游客劝阻吸烟引发纷争"事件,引发关注。3月25日清晨,市民陈女士在入园安检前的蛇形通道内排队时,看到有不少游客在队伍内吸烟。一位推着童车的父亲上前劝阻,结果却被对方反问:"这里是露天的,为什么不能抽?"
纷争的过程被拍下视频上传到了网络。劝阻他人吸烟的李先生回应称,当天为了优先入园,他带着女儿在一大早就赶到了乐园门口,事件发生时,他们已经排了近3个小时的队。排队过程中,周边一直有游客不停抽烟。最后实在忍受不了,才上前劝阻。
在网络评论区,不少网民对李先生的遭遇表示同情称,此类现象并非首次,此前在乐园排队区域已发生过多起类似争执。
为了解更多情况,记者来到事发地进行调查,发现一早7点,等待入园的游客队伍已从安检处排至了心愿湖,其中有不少儿童。由于蛇形通道宽度约为1米,人员密度很高,但有不少游客在队伍中堂而皇之地抽烟。对此,乐园工作人员表示很无奈,表示看到有人吸烟时会主动劝阻,但效果有限。后续将收集游客意见,看看能不能讨论出一个应对的方案。
纷争的焦点或许在于,人员密集的室外排队通道,究竟是否属于禁烟区?
记者查询迪士尼官网后发现,在乐园内部,除了18处吸烟点外,其他场所全面禁止吸烟。但乐园室外排队区域,目前并不属于禁烟范围。
不过这个回答似乎并不能让大多数乐园游客满意。有人指出,园内部分吸烟区与饮食店、商品店等功能区距离过近,烟味外溢的情况很常见。甚至还有一处吸烟区设置在了洗手间前方,想用洗手间就必须要穿行吸烟区,途中的烟味想避也避不掉。
作为国内最早实施地方控烟法规的城市,上海从2016年开始,在室内场所全面禁烟。而对于室外区域,包括幼儿园、中小学校等公共场所,发现"游烟"则可进行举报,违者个人最高处罚200元。不过,相较室内而言,在没有屋檐的室外空间,吸烟区和控烟区的界限,似乎更加模糊、更加难以区分。有一部分市民甚至不知道,室外也需要控烟。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去年9月,上海开始实施国内首个室外吸烟点规范标准,对室外吸烟点的选址、设施、标识都做出了要求。但对于公共场所室外区域的界定,条例并没有进一步细化列举。
最新数据显示,上海市成人吸烟率已由2010年的近27%下降至目前的19.2%,但2500万左右的庞大人口基数,城市人群二手烟暴露率仍可达到47.6%,其中以"游烟"问题更为突出。
为了降低人群二手烟暴露带来的危害,本月开始,上海就率先在8个中外游客集中、人群密集的"网红"地标场所重点推进"游烟"治理。根据整治要求,这些场所的管理方,要将控烟要求纳入员工工作规范及游客引导系统,通过场所地图、指示系统清晰标注室外吸烟点位置,并加强劝阻引导。据了解,这项行动在全国室外场所控烟工作中,也属引领创新之举。行动的推进,有望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城市治理新模式。
记者近日前往武康路实地探访整治情况,发现相关措施执行起来并不容易。虽然武康大楼附近已经被列入本市控烟示范点,但在武康大楼前,短短40分钟内,记者就看到了5位吸游烟的游客。一些游客表示,自己不清楚景点已被列为本市控烟示范点,还有游客将垃圾桶上的灭烟处误认为吸烟点。面对显著的吸游烟现象,现场虽有网格化管理人员,但实际却对"游烟"问题很少劝阻。
对于这些问题,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副主任陈德介绍,对于武康大楼等8处"网红"地标场所的室外控烟,并非一刀切地全面禁止,而是逐步疏堵结合进行引导,不过在实际操作中,仍有一些问题尚在探索。比如,根据上海市的相关控烟规定,吸烟点不能设置在人群比较集中的地方。但是武康大楼所处的街区本身就不够宽敞,加上又是人流密集地,市民和游客都非常多,因此很难找到合适的地方去设置吸烟点。后期还需要再联合相关部门,看看能否在符合规定的情况下满足部分人的吸烟需求。
媒体评论员李勤余认为,上海此次以8处网红景点为切入点对"游烟"情况进行整治,突出了上海在城市精细化管理方面的努力和尝试,值得肯定。对于在整治过程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后续也会一一应对。总体来看,上海在控烟方面的尝试,还是比较务实、比较人性化的,最大原则还是以劝导、提醒为主。这一点也是值得肯定、应该继续坚持的。
李勤余同时表示,仔细分析可以发现,"游烟"困境其实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部分人群将吸烟视为一种放松方式或者社交行为,对于吸烟带来的健康危害认识不足,甚至认为吸烟是个人权利,不应受到过多限制。这也给控烟带来了观念上的阻力。因此,想要从根本上有效破解这一困境,还是应该对宣传教育和劝导管理"两手抓"。当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吸烟的危害,并就控烟管理形成共识,就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边走边抽烟"的现象也会自然消失。
看看新闻记者: 金梅 陈昱卉 阮丽
编辑: 阮丽
责编: 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