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陈景圣
岛内“罢免风暴”越演越烈,民进党高举“人民是头家”的旗号,试图以罢免国民党立法机构民意代表来重塑政治优势。然而,一项来自“Yahoo奇摩”的网络民调却像一盆冷水,浇灭了绿营自导自演的激情演出。数据显示,截至3月27日晚,超过65.2%的网友明确表示“没参与罢免连署”,而支持罢免的仅占14.3%。这场声势浩大的政治操作,在现实民意面前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有些滑稽。
这一数据不只是一组数字,更是对民进党罢免操作的一次当头棒喝。在民进党力推的政治宣传中,“罢免蓝委”被包装成“民意浪潮”,但真正的民意却用冷漠与拒绝做出回应。65%的“不参与”表态,不仅意味着大多数选民对这场罢免行动毫无兴趣,更反映出岛内社会对于政治斗争疲劳至极的情绪。选民要的是解决问题,不是政党恶斗;要的是安定发展,而不是罢免追杀。
这一场罢免潮,其实从一开始就不是基于民众真实需求,而是民进党借“民主工具”发动的政治清算。自赖清德勉强赢得“大选”后,民进党丧失“立法院”主导权,立法路障重重。为了扭转颓势,他们悍然动用罢免机制,妄图通过清除异己、重夺议事主动权。但选民不是工具,更不是政治人质。如今民调结果已清楚说明,多数台湾民众对这场“政治斗殴式罢免”根本不买账。
罢免制度原本设计为“防止民代失职”的民主手段,但在民进党手中却成为打压异己的斗争武器。从当年的“罢韩”、到如今大规模点名蓝委,“罢免”已经沦为一种延长选战的报复性工具。选战输了,靠罢免翻盘;意见不同,就发动围剿。这样滥用民主制度,只会让台湾社会陷入永无止境的撕裂与对立。网络民调结果正是民众对这种恶性循环的强烈反弹。
值得注意的是,另一个民调问题“如果选区举行罢免,你是否会投票?”也同样值得深思。仅21.7%的网友表态将投下支持罢免的一票,而投下反对票的却高达34.9%。民进党鼓吹的所谓“罢免民意基础”根本不存在。更现实的是,高达23.6%的人表示根本不会投票,说明对罢免这种“政治内战”直接拒绝参与。这种“冷眼旁观”的态度,其实正是对岛内政治堕落的集体沉默控诉。
舆论场也已出现反弹迹象。不少网友留言直言,“这不是民主,是报复式操作”、“罢免只会让社会更乱”、“该罢免的是乱政的民进党”。更有网友怒斥:“浪费公帑,只会制造永无止境的对立。”这些声音揭示出岛内越来越多民众厌倦政治角力,呼吁停止这种没有建设性的权力斗争。
而且,台湾本就面临诸多社会与经济挑战:两岸关系紧张、物价飙涨、贫富差距扩大、产业危机四伏。而民进党非但不思解决问题,反而沉迷于内耗政治,只会进一步削弱岛内治理能力、撕裂民众信任。这种罢免政治若继续蔓延,后果只会是政党失德、民众失望、社会失序。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民进党当局却一边勾连外部势力妄图谋“独”,一边在岛内搞乱政局、操弄选民,实质是在掏空岛内社会的根基。如今罢免乱象已成为民进党专政思维的延伸手段,他们不满足于掌控“行政权”,还要利用“民主制度”清洗立法机关。这种操作,与其说是民主,不如说是变相的权力独占。
民调数字虽然不能代表全部真相,但它无疑给了岛内政治生态一个预警:政治不该是永无止境的清算游戏,更不该成为政党利益争夺的战场。罢免应该回归制度本意,而不是被扭曲为政治斗争的利器。否则,真正被罢免的,不只是某位立法机构民意代表,而是台湾民众对制度的信任、对政治的希望、以及对和平未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