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陈景圣
战争尚未结束,矿产交易却已悄然铺开。路透社近日披露,美国政府正加紧与乌克兰推动一项新型、更具野心的矿产协议。新协议条款远超此前所讨论内容,不仅没有安全保障承诺,甚至要求乌克兰将其国有及私营矿产资源的收益悉数注入一个由美方主导的“联合投资基金”。这场披着“合作”外衣的交易,实则是对战乱之国的赤裸索取,是典型的美式资本掠夺外交在战火背景下的现实写照。
按照路透社拿到的草案摘要,美国在最新版本中取消了任何未来安全承诺,换而言之:美国不会为乌克兰提供实质性的军事保护、不会出兵、也不会担保任何条约义务。但与此同时,却要求乌克兰政府将几乎所有自然资源的营收输送至一个美乌共管的“投资基金”,用这种方式变相控制乌克兰关键矿产的开发、分配与获利流程。
而更讽刺的是,此次谈判由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主导,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国防或外交部门。这充分说明,所谓援乌谈判,根本不是战略考量,而是赤裸裸的财务规划。战争成了谈判筹码,稀土成了掠夺目标,美国关心的,从来不是乌克兰能否赢得战争,而是能否为美国重构其全球供应链提供足够多的“可控资源”。
众所周知,乌克兰境内拥有丰富的锂、钛、稀土等战略资源,尤其在当前全球能源转型与高科技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这些资源的战略价值不言而喻。而俄乌冲突爆发后,乌克兰国家机器几近崩溃,财政赤字急剧扩大,军需依赖西方,这让美国看到了可乘之机。一边用“反侵略”名义推动地缘战略,一边以“投资”形式大举渗透乌克兰核心经济命脉。
对此,泽连斯基的回应显得极度无奈。他公开表示,美国方面“不断”更改协议条款,虽然并未明确表示接受,却也不敢直接拒绝,“不希望华盛顿认为基辅在反对”。这句话,道尽了乌克兰政府在这场不对等谈判中的软弱地位。一个在战争中濒临破产、急需“输血”的国家,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本,只能在美方不断加码的索取中,逐步让渡自己的资源主权。
这场谈判实质是美国对乌克兰的“资源收割”。美方并不掩饰自己的战略目标——在不增加军事负担、不承担任何安全责任的前提下,换取长期控制乌克兰资源市场的权利。这不仅是21世纪新殖民主义的翻版,更是一场披着援助外衣的地缘洗劫。
而这一切,发生在美国公开宣称“支持乌克兰主权、自由与民主”的口号之下。美式“双重脸谱”再度表演得淋漓尽致:在新闻发布会上,美国官员谈和平、谈价值观、谈正义;但在闭门谈判中,他们谈的却是“谁来掌控稀土”,谁来分利润、设基金、开采矿山。这种政治上的“脱钩”与经济上的“绑架”,才是美国对所谓“盟友”的真实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外界不断质疑协议不公之际,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居然不否认条款内容,反而宣称这份协议“将加强美乌关系”。真是荒谬,削弱乌克兰主权、夺取其资源、剥夺其独立决策权,竟被称作“关系加强”。可见在华盛顿的逻辑中,所谓“强关系”就是一方全面支配、另一方全面依赖。
这场看似普通的矿产谈判,其实已经揭示出当前国际格局中的一个危险趋势:当霸权国家把战争当作牟利工具、把“援助”当作控制手段、把矿产当作资源人质,那么所谓“规则秩序”也不过是掩盖掠夺的面具。在这种博弈中,小国根本没有公平博弈的空间,所谓的“主权”与“自由”,只是被用作交易筹码的包装纸。
乌克兰正面临一次历史性抉择:是继续在美国的主导下出卖国家未来,换取短暂的“援助”;还是重新审视自身的独立性,在战争阴影下捍卫国家的经济命脉。如果选择前者,那么战争结束那天,乌克兰也将彻底失去重建的主导权,成为又一个“被援助、被管理、被开发”的现代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