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
近日,封面新闻记者从国家地震台网监测到的数据了解到,自2025年1月7日9时05分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后,截至2025年3月27日10时00分共记录到余震1.3万次。
“定日地区地壳厚度较大,位于全球三大地震带之一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这种复杂的地质构造会导致主震后断层的持续调整和释放应力,从而引发大量余震,”3月28日,四川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田兵伟告诉封面新闻记者, “连续的余震也可能增加老旧建筑倒塌的风险。”
近3个月 余震1万多次
定日地震后一直余震不断。据记录,截至2025年03月27日10时00分共记录到余震13291次,其中3.0级及以上余震83次:6.0~6.9级地震0次,5.0~5.9级地震1次,4.0~4.9级地震13次,3.0~3.9级地震69次;3.0级以下余震13208次:2.0~2.9级地震960次,2.0级以下地震12248次。
“余震的监测数据通常来源于国家地震台网和地方的地震监测站,此次余震由中国地震台网(CENC)和西藏自治区地震局的多个地震台站进行监测,日喀则市现有41个监测台站。”
作为定日地震灾害风险管理专家,田兵伟曾经带领团队于今年1月和3月两次深入重灾区的长所乡、措果乡和曲洛乡等乡镇调研。
“我们分别前往了震中和极震区考察断层情况,发现了3处新增地裂缝。此外,震中措果湖、极震区登么错等均出现水位上升的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关注。”他介绍,地震对灾区农业方面的影响较大,此外,每次余震都可能对建筑物造成额外压力,特别是对已有损伤的建筑,可能导致进一步的结构破坏,对于抗震设计不规范或老旧的建筑,连续的余震也可能增加倒塌的风险,因此当地已将大部分损坏的建筑拆除,以减少风险和便于恢复重建。
复杂地质构造 引发大量余震
定日县位于西藏日喀则市,其地质构造主要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作用形成的喜马拉雅山脉影响,全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就坐落在定日县,该地区地壳厚度较大,位于全球三大地震带之一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这种复杂的地质构造会导致主震后断层的持续调整和释放应力,从而引发大量余震。”
田兵伟解释,余震是地震后地壳应力持续调整的自然现象,其数量和持续时间取决于地震震级、震源深度、地质构造特征、主震后断层破裂和滑动情况等多个因素,余震数量众多且持续时间较长是符合强震活动规律的。“像定日6.8级的强震,余震活动通常较为频繁,很有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更长时间。”
高密度记录余震 “透视”地下岩石的“愈合能力”
当地震发生后,余震的位置和时空分布就像一张动态演变的地图,帮助还原地震时地壳破裂的范围和方向。高密度记录余震,对地震研究有什么价值?田兵伟解释,高密度余震记录能揭示传统数据难以捕捉的细节,当地震台网密集到能“无死角”捕捉每一次微小余震时,这些海量数据会拼出一幅动态的地下三维图景,精细观测有利于专业分析。通过分析成千上万次余震的震源机制,专家们就能绘制出主震后地壳应力场的细微变化,这种动态变化单靠主震数据根本无法察觉。现在更可以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实时分析余震数据流,用以研究未来几小时到几天的余震概率,这种预测实验可以推动地震科学的发展。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余震集中分布在一条约300公里的断裂带上,清晰勾勒出地下断层的走向,甚至暴露出一些尚未破裂的隐患区,这些区域未来可能再次发生地震。余震的数量变化也隐藏着重要信息,即主震后余震会逐渐减少,减少的速度快慢能反映地下岩石的‘愈合能力’。”田兵伟补充。
此外,余震的发生机制还能揭示地壳压力的变化,通过计算主震对周边断层造成的压力变化,可以预测余震可能集中的区域,但也有少数余震出现在理论上的安全区,这说明除了压力传递,地下水的流动、深层岩石特性等因素也会影响余震发生。余震数据还能帮助应对其他次生的自然灾害,实时追踪余震位置和强度,可以及时圈定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高风险区,指导避险和安全规划。
如何提升地震科学预报速度?
近期全国小地震不断,如何提升震中的地震科学预报速度?田兵伟解释,科学家正在通过加快发展地震前兆监测技术和地震物理参数的长期监测,发现某些规律性变化;通过建立更广泛的天空地深一体化地震监测网,尝试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帮助分析复杂的地震指标数据集,试图从中提取潜在的规律和趋势。但是,地震的临震科学预报仍然是尚未突破的科技难题之一。
面对频发的地震,做好防灾减灾应急准备和自救互救能力建设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家庭常备应急包和食品药品等应急物资,平时注意加固房屋和固定好家具,明确避难场所位置和规划好逃生路线是最基本的防灾措施;其次,开通地震预警服务,编制家庭和社区地震应急预案并积极组织开展演练是重要的减灾措施;最后,掌握心肺复苏、止血包扎、骨折固定与搬运等基本自救互救技能,有助于在灾害发生时最大限度减少伤亡和损失。
在定日这类地震频发的地区,有一些经验值得参考:比如将超市、便利店变成防灾前哨站,货架常备应急包,并用购物积分激励储备;比如培训社区“地震联络员”,通过隐患排查竞赛奖励物资;比如将防灾口诀谱成民歌;也可以尝试引入新兴科技手段,借助VR、AR、MR等技术还原当地环境,进行身临其境虚拟防灾演练,在学校和社区广泛宣传,让防灾减灾成为日常安全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