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节日,已经传承两千五百多年了。

清明节是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的内涵,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四大传统节日,对中国人来说,意义重大。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一方面是扫墓祭奠,一方面是踏青迎春,清明节承载了中国人的太多情感和诉求。

每年的清明节,我们都会为先人扫墓,添土,烧纸,祭拜,追思先人。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这首诗大家小时候都背诵过,但只有到了中年时候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滋味。



清明节为啥要烧纸?

上坟要烧纸,原来以为是给下面的人“送钱花”,后来读到一首诗,才晓得并非如此。

故人轻抚今人眉,为尔散去半生灾。黄泉路上频回首,唯恐红尘无人陪。

你有没有发现,在黄纸燃烧的时候,不管你是在哪个方向,其火焰都会向着你,让你感到眉目灼热?

烟火扑向人,犹如逝者对生者的关怀——轻抚你眉间的烦忧,为你消解人间的苦难。这是跨越阴阳的温情与庇佑‌,是冥冥中生与死的沟通。

俗话说“祖宗保佑”是有道理的,爱你的哪怕是在黄泉路上也还在惦念你的安危,唯恐你无人作伴,孤单无依。



在这个世界上,你终究是一个人,真正爱你的人离开一个就少一个。

不管你多么热闹,从整个人生来说,你都是孤独的,孤独永恒,每个人到最后都是自己一个人。

关于这点,唐伯虎在他的《临终诗》里有很好的阐述: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人潮人海,我们一生都会认识很多人,跟一些人玩闹,彼此甚至有“相伴到老”的约定,但不知什么时候,大家就都无可奈何了。再回想从前的热闹,恍如一梦。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爱你的人没有几个,离开一个就少一个,可惜的是,人只有在真的失去后才知道珍惜。

人生充满了遗憾,中国人重视清明节,其中有丰富的内涵,不仅仅是哀思,还有很多情感的投射。



敬畏和感恩:人生必知的课题。

祭扫意味着敬畏,对生命对死亡,谁能不心存敬畏呢?纸钱是不是“阴间货币”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内心的思念、遗憾和对生死的敬畏心。

当然还有感恩,不管是亲人还是故人,他们在生前如何做的,给你的善意和帮助,都存在于你的脑海,哪怕是关系不好,甚至有过龃龉,现在回想起来,也何尝不是另一种的丰富和启发。

人生在世,每一个遇到的人都并非无缘无故,或者说他们都是你的某种投射,通过他们你才能认清楚自己。

还是要慎终追远,没有逝者就没有生者,现在的生者也迟早会变成逝者,死亡是天命,大自然的规律无法违背,每个人都必须明白这点。

只有那些冷漠、凉薄、自私、愚昧的人,才会自欺欺人,生的时候以为自己不会死,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但哪怕是这样的人,也有他存在的价值。



未必要把每一天当成人生的最后一天。

曾在医院跟时日无多的人交流,他们真的是到了“每天都可能是最后一天”的情况,这时候人会怎么样呢?

印象很深的是一个人所说的,“如果早知道是最后一天,那就静静躺在家里,什么都不做了,等着死亡来临就好”。

我原来推崇乔布斯的意见,把每天都当最后一天过,但我发现错了,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拉长尺度,“当成最后一天”跟“当成最后一年或十年”区别是非常大的。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最后就以苏轼的《江城子》来结尾吧,我每次读到这首词都感到心酸和无奈,阴阳两隔,生和死的距离难以逾越,我们唯有珍惜生命,珍惜缘分,以尽量消减遗憾吧。爱是明智的,爱可以穿越时空,也能超越生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