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伯通
清明节大家都忙着上坟,我亦不例外,早早地就上过了,上坟的目的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怀念祖先,这是从纯粹的情感角度出发,好多老人没有享到儿女的福,那也不是儿女不行,而是好多年前,没有地方去打工挣钱啊,只能在农村跟父辈在田里瞎忙活,现在儿女们条件好了,只能多烧点纸钱给祖先用了,用不完可以存在天地银行,或者在地府按揭买个房子也可以;
另一个方面,做清明,那就是有点功利性了,就是希望祖宗能保佑自己,你保佑我发大财了,我可以给你烧的更多,你在下面置办大件商品,不用再按揭了,可以全款买了,不过像汽车类的,你拿全款,人家不卖给你,这就不在儿女的能力范围内能管了,毕竟阳间也不认识阴间的官。
有一个上坟的女子问我,说婆家有好几个儿子,每年都是她老公去上坟,其他人都不回家来,上坟的规矩是不允许清明节当天或之后上的,因此清明节当天放假并无什么卵用,还得提前回家,提前回家就得请假,她老公就请假,然后开车500公里回去上坟,年年都是这样,但关键问题是,兄弟几个,就她老公混的最差,混的差点吃不上饭了,那祖宗也没保佑他啊,那上坟的意义在哪里呢?
我思索良久,问道,他爸生前宠爱他么?她回答:一般般吧。我终于明白了,基本老人活着的时候偏心于谁,死了之后,你上不上坟,他仍然还是偏心于谁,你老公虽然每年烧纸钱给他,他在地府里神气活现、到处炫耀的,然后潜心发功、保佑值哐哐地往地上冒,但仍然还是保佑他喜欢的那俩个儿子。女子一听,恍然大悟,说,“这老家伙死不悔改啊!以后让老公别回来给他上坟了!”
我说这不可,我们能做到的继续去做,做不到的那确实是没办法,若是上坟求回报,有时候也为难祖先,因为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啊,天地人三界,大大小小的体制内人员太多,祖宗在地府里又不担任要职,哪能想保佑谁就保佑谁呢?再说了,地府阎王还得归天上管呢!我们三界有一个通用的哲学,叫:老天给你关了一扇门,自然就会给你打开一扇窗。之所以关闭这扇门,是因为命运觉得,这扇门背后所通往的道路,不适合你。之所以给你打开这扇窗,是因为老天认为,这扇窗会让你通向更好的未来。
有兄弟三人,老大在农村,每年清明节都是他去上坟,上到后来他就有点心有不甘了,因为其他两个儿子都在城里,一个是公务员,一个是做生意的,小日子都过的不错,而他在农村过得波澜不惊的,没啥起色,于是他觉得祖坟埋的可能不对,就想迁坟。其他两个儿子听说他要迁坟,大惊失色,就回来做他的思想工作,让他不要迁坟,并答应给他一笔钱,改善下他生活,此事方才作罢。
后来做公务员的得了癌症,全国医院都跑遍了,也没有希望治好,他突然想到是不是祖坟埋的地方可能不对,他就要迁坟,老大无所谓,反正他生活一向就这样,你爱迁哪里就迁哪里,做生意的虽然有点意见,但是生意人的性格是“我命由我不由天”,也没有坚持持反对意见,最后祖坟还是迁了。但是这做公务员的病仍然没治好,过了三年就走了。
做生意的一直没有影响,但是他的儿子却乱投资,被人坑了300万,家里一蹶不振。在农村的老大还是老样子,都是地里刨食,能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变化呢?不过后来却出现了让人高兴的事,就是他的儿子考上了一个重点大学,这不容易,因为没人管没人问,从来也不补课的,而且是城镇高中考走的,据说还是定向,以后还包分配工作呢!儿子拿到通知书的时候,老大带儿子又去上坟了,就在坟前跟他爸说,“我知道你死不悔改,但我现在明白你的心意了,你这是隔代亲啊!”
“隔代亲”是指祖辈与孙辈之间格外亲密的现象,为啥会有隔代亲呢,从心理学上如何解释,在阳间的隔代亲,我大概能解释一下,就是很多老人老了以后,他没有脾气了,心智上就返老还童了,智商就跟小孩子一样,与孙辈的单纯和活力产生共鸣,更易建立情感纽带。就像孩子都喜欢和孩子一起玩的道理一样。
那老人都走了,为何还有隔代亲呢?我想可能在世的时候,他对这个儿子不好,偏心其他儿子,走了的时候,在地下死不认错啊,老子怎么可能错了呢?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只有不孝的儿女,他的心理就很犟,其实内心已经认识到自己做的不对,这个时候就会产生一种补偿心理,将对子女的爱和期望投射到孙辈身上。那为啥又对其他两个孙辈不是很关心呢,因为当初的爱已经给了儿子了,内心就没有那种补偿的想法了。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祖先虽已离世,但灵魂仍在冥冥中关注着后代。他们相信祖先有能力庇佑子孙,带来平安、健康和好运。这种想法是很好的,但是现实是很残酷的,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混的不好的人去哪里都混不好。好多崇洋媚外的人说,我在中国混不好,那我跑去美国,结果到了美国也一样,只能给人刷盘子。老祖宗也是这样,他活的时候混的不好,到地府里自然也还是混的不好,他是没有能力去保佑你的。
因此我们不要给老祖宗压力,把坟迁来迁去是没有必要的,做儿女的心态要摆正,你上坟的目的不是要有求于祖宗,而是应该向他汇报工作,就说,我现在过的还可以,老祖宗放心吧,不要担心,你自个儿在下面开开心心的,不要乱操心。即使混的不好,也不要去说,儿女成人之后,离开父母外出打工,一般都是“报喜不报忧”的,你报忧也没啥用,你父母也帮不上忙。上坟是一种缅怀,跟现实生活中的好坏没有必然联系。
有时候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没有得到福,那福到什么程度才是福呢,这个没办法去攀比,若是你平平淡淡的,那你应该想到的是,我的福,可能就是祸已远离了呢?有人做好事,总觉得得不到回报,因此就埋怨,说不能做好事。这也不对,春秋时代的曾子是这样解释的,“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矣;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宠辱不惊的心态是最重要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明人不说暗话,
支持的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