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刘澜昌
当美国总统特朗普用一封信试图撬动伊朗的强硬立场时,德黑兰却用一种极具仪式感的方式回应了这场看似缓和的外交交锋。3月27日,伊朗外长阿拉格齐确认,伊朗已通过阿曼转交给特朗普一封回信,并明确表示,伊朗不会在极限施压和军事威胁的背景下与美国直接谈判。一句话,再次为所谓的“美伊对话窗口”泼上一盆冷水。
这不是美伊之间第一次借道第三国“传情达意”,也不是特朗普第一次试图用个人风格化的沟通手段推动重大地缘政策。但现实早已说明,在没有实质让步、没有战略调整的前提下,再多的信件、再多的“中间人”,都难以缓解美伊之间积累多年的敌意与对抗。
特朗普口中的“新协议”,表面看是对伊核问题的重新安排,实则是一种以美国为中心重新定义伊朗国家行为边界的霸权设计。自他上任以来,美方单方面撕毁伊核协议、重启严厉制裁、列伊朗革命卫队为“恐怖组织”,一系列极限施压动作将伊朗逼入经济困境,却始终未能撼动其战略底线。如今,再提“谈判”,不过是试图以新的方式收割旧政策失败的残局。
伊朗的回应亦显露其老辣与坚定。一方面,德黑兰没有选择公开羞辱这封信,而是礼貌、冷静地通过阿曼传递回信,在国际形象上维持了外交克制;另一方面,其对外释放的信号极为明确:在威胁与胁迫之下,不存在任何直接谈判的空间。间接谈判可以继续,但前提是,美国必须先展现诚意,而非只换一个传话的姿势。
伊朗的强硬并非虚张声势,而是建立在对美国政策轨迹的深刻判断之上。从伊拉克战争到叙利亚问题,再到近期红海冲突,美国在中东的“干涉疲劳”已经日趋明显。而伊朗深知,越是在这种战略拉扯阶段,美国越倾向于以低成本换取高杠杆的“外交胜利”。特朗普的信件,更多像是一种寻找外交突破口的试探,而非实质解决方案。
在当前的全球战略格局中,伊朗早已不再是孤立无援的一方。在中俄加深对伊战略合作的背景下,伊朗具备了在制裁下维持核心国家功能的能力。而在也门、黎巴嫩、叙利亚等地区代理势力稳固存在的现实下,美国也无法真正切断伊朗的地缘影响力。谈判牌若没有与之配套的战略调整,只会沦为拖延战术与舆论操作。
与此同时,阿联酋的出现也颇具意味。作为海湾国家中较早恢复与伊朗接触的国家,阿联酋的介入不仅是区域内“自主外交”趋势的体现,更暴露出美方在中东影响力日益式微下不得不借助地区盟友“跑腿”的被动局面。—从沙特伊朗和解到卡塔尔、阿曼的中间人角色崛起,中东国家正在重新配置自己在美伊对抗格局中的站位。而这一切,美国并不能完全掌控。
特朗普试图通过一封信重启“谈判轨道”的努力,最终很可能只是又一次外交表演。他希望在2025年塑造一个“重建国际秩序”的强人形象,但问题在于,真正的对手并不会轻易配合他的政治剧本。尤其是伊朗,这个在40多年反美政策中锤炼出的国家,绝不会因一封信就改变战略逻辑。
对伊朗而言,间接谈判可以是阶段性策略,但绝非投降姿态。哈梅内伊已经明确,伊朗不会在“威胁与胁迫”之下屈服,这不仅是政治话语,更是一种长期战略定力的体现。而特朗普若想从“信件外交”中得分,就必须明白,外交的钥匙不在文书往来中,而在对过去错误政策的实质修正中。
这场信件往来,是政治试探,更是战略博弈。但伊朗的回信已经说明一切:这不是一个可以被轻描淡写收场的问题。在没有退出极限施压政策的前提下,任何“新协议”的幻想,终将只是美国政客的自我催眠。中东的火药味不会因一封信而消散,美伊之间的深层冲突,也不会因为“绕过前台”的外交花招而得到真正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