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的宝马中国创新日上,技术亮点密集释放:从电子电气架构革新,到座舱体验升级,再到驾控系统重构,几乎覆盖了智能汽车的所有关键方向。但如果只能聚焦一个维度的话,我们更愿意讲讲AI。

倒不是因为宝马的AI技术在行业中已遥遥领先;恰恰相反,它目前并没有喊出最激进的技术参数,也没有展示最先锋的功能场景。但这一次,它的意义不在“炫技”,而在“定调”。



在创新日上,宝马宣布与阿里合作开发定制大语言模型,明确将AI作为产品核心体验的一部分写入未来车型;同期发布“中国360度全链AI战略”,尝试将AI嵌入研发、制造、交互、服务等各个业务节点。

这也是宝马第一次,以系统化语言和品牌战略视角,对AI作出正面、公开、成体系的表达——不是产品叠加,而是品牌结构调整;不是总部推动,而是中国率先启动。

在一个技术仍在快速演进、不确定性极高的AI节点上,这种体系化的认知转向,可能比“功能上的领先一步”,更值得被记录下来。

DeepSeek爆火后,宝马为何选择阿里巴巴?

回答完第一个,为什么我们将创新日的信息,聚焦在AI上。那么就带来了第二个问题,宝马的全链路AI策略有什么独特之处?

必须要客观承认,在AI以及软件算法这些软件时代的硬实力面前,中国有着独特的领先优势。因此在AI策略的推广上,宝马并没有封闭自己,而是找来了“外援”。

在平台策略上,宝马秉持一贯的开放合作,尤其是和中国技术力量的合作。此次宝马选择与阿里巴巴深度合作,基于通义大模型构建定制化AI引擎。



很多人或许会疑惑,现在行业内最火的不是DeepSeek么?宝马为何要选择阿里,选择通义千问?

一位长期接触车企与AI厂商的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在国内市场上,能提供稳定算力支持+工程化服务能力的大模型平台仍不多见。“除了阿里,真正能承接起车企级别的集成需求和算力压强的服务方,还在逐步成长。”他坦言,“百度文心早期虽然热度高,但实际落地项目参差不齐,很多接入项目因匹配度或资源问题难以持续推进。”

基于现有成果,在此次科技日上,宝马在保密的环境中为媒体展示了其定制AI引擎与智能座舱系统。

相比于当前行业内遥遥领先的夸张描述,宝马并未以技术指标“震撼行业”作为宣传重点,而是展现出一个豪华品牌在智能化转型中,如何建立系统性能力的起步姿态。



或者换句话说,宝马更愿意展示在AI方面的基础储备,思考,而不是立马、马上给到产品天翻地覆的改变。

参观完宝马的AI技术实验室,给人的一个突出感觉是,与其说宝马此举是“技术突破”,不如说是一次方向性确认:

AI不再是某一功能模块的加分项,而是整车架构、交互体验乃至品牌关系的新地基。

目前宝马已经采用多智能体设计,率先推出了“用车专家”和“出行伴侣”两类AI助手,分别服务于维保知识问答与情境化导航推荐。这不是简单的“语音升级”,而是角色协同、数据共享、智能分工的开始。宝马明确表示:该系统将支持上下文理解、连续对话、情绪识别,甚至主动响应。这些能力已在研发阶段完成语义调试,并将在2026年量产车型中落地应用。



而在交互硬件与电子电气架构层面,宝马同步推进四颗高性能芯片组成的“超级大脑”,搭配超过5亿行代码的新一代EE架构,为大模型智能体提供足够的并行算力与数据带宽。这一架构已通过沈阳本地研发中心进行适配和仿真,将为AI系统提供全车级支持,真正实现“软硬解耦+全车协同”。

实事求是来讲,宝马在AI方面的进步未必代表行业最高的AI能力,但它是宝马以及豪华品牌当中,第一家将AI从“模块调用”提升为“结构定义”的品牌(从已经公布的资料对比)。



从阿里模型接入、沈阳测试车下线、再到全场景交互逻辑打磨,宝马在中国完成了AI全链整合的基本版本。

对一个全球豪华品牌而言,这种系统性起跳,未必惊艳,但足够踏实。

在中国的“自我革命”不仅态度积极,深度也要跟上

如果说AI正在重新定义汽车行业的未来方向,那么判断一家跨国车企是否真正走进AI阶段,标准之一就是看它在中国,是否真正学进去、融进去、用进去。

这几年,智能化的源头正在发生转移。中国不只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更逐渐成为全球智能出行的技术策源地。从AI大模型、车载交互、域控架构,到工厂自动化、开发效率,中国的技术生态与工程体系正在以极高的速度影响全球汽车产业的路径选择。



对跨国品牌而言,“本土化”不再只是市场上的语言、定价与设计,而是能不能把中国正在发生的技术创新,变成自己体系的一部分。不是装点,而是嵌入。

在这一点上,宝马的“360度全链AI战略”是一种较为清醒、也较为彻底的回应。

它没有一味强调自主闭环,而是选择与中国最成熟的大模型平台之一阿里巴巴共建AI引擎,在通义千问的能力基础上定制交互模型;同时保留了交互逻辑、语音风格、多模态调度等关键中台能力,实现“开放接入 + 自主主控”的平衡。

更重要的是,宝马不是只做用户层的智能交互,而是把AI部署到了从研发到制造的整个体系里。



目前,宝马在中国设有四大研发中心、三家软件公司,3000多名本地工程师深度参与智能座舱、电池系统、整车软件、工厂数据化等模块。AI不仅用来与用户对话,还被用来生成测试代码、管理工厂节拍、训练本地智能体。沈阳工厂内部,已经部署超过200个AI视觉模型,服务于焊接、装配、电池检测等核心流程。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翔甚至清晰的表示:“宝马已经是一家全维度的科技公司”。

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深吸收”,而非“借一点来用”。



作为首家在中国提出全链AI融合战略的豪华品牌,宝马并没有刻意塑造某项技术的领先形象,而是选择以一种系统性演进的方式,把AI变成自己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的一部分。

在这一轮智能化比拼中,它不是口号喊得最大声的那一个,却可能是脚步迈得最稳的那一个。

AI时代的豪华,不是更贵,是更懂人

在AI快速涌入汽车产业的当下,一个重要问题正在浮现:智能,是否真正服务于人?

在此次的创新日上,给我一个很大的感触是:在这个问题上,宝马的选择很清晰——它不只是引入AI技术,更试图用AI去延续那个始终不变的品牌核心:以人为本的驾驶体验。



宝马一直强调“以驾驶者为中心”,这不仅是一种座舱布局或操控哲学,更是一种品牌精神——车辆应当围绕人的需求、状态与情感,做出最自然的回应。进入AI时代后,这种“人本精神”有了新的表达方式:从机械操控的默契,延伸为智能系统的理解与陪伴。

在这次AI战略落地中,宝马明确提出:不是“以车为中心”的技术堆砌,而是“以用户关系为中心”的体验重塑。

新一代BMW智能个人助理就是这种理念的具体化体现。它不只是听懂语音指令,而是具备情绪理解、上下文记忆与模糊语义判断能力。比如,当用户说“我有点累”,系统会自动调整灯光、推荐音乐,甚至规划一条更轻松的路线。这不是炫技,而是“懂你”的体现。



为了实现这种“理解”,宝马引入了多智能体架构:用车专家、出行伴侣、娱乐助手等角色协同工作,各司其职、动态响应,不是一个“大脑做所有事”,而是一个“数字伙伴团队”。系统不再只是“执行你的命令”,而是与你共同生活、共同决策。

这背后,是宝马对“豪华”的重新定义。过去,豪华意味着材质、配置和动力;而今天,豪华更意味着“你不说,它就知道”。是被照顾的感觉,是不需要解释的默契,是一种人与机器之间的“深度信任”。



重要的是,宝马没有用AI取代驾驶乐趣,而是用AI强化了人与车之间的关系张力。它让智能成为情绪的放大器、体验的加速器,是对“驾控乐趣”的全新诠释。

而宝马之所以选择在中国率先推进这场改变,也并非偶然。中国消费者对于智能体验的敏感度、对交互流畅度的要求,正在成为豪华车品牌必须正面回应的新基准。宝马不是为了“在中国做点AI”,而是把这里作为全品牌智能重塑的出发点。

AI不是为了让豪华看起来更未来,而是让豪华真正“感同身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