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从网店了一盒‘瘦身咖啡’,结果服用之后,就出现了口干口渴、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

3月14日,甘肃兰州警方破获了一起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犯罪嫌疑人把有毒有害成分——西布曲明添加进咖啡里,再包装成可以快速减肥的“瘦身咖啡”在电商平台上出售。有消费者购买、服用后出现了严重不良反应。


男子网上购买“瘦身咖啡”
减肥不成反致病

2024年12月,兰州市公安局安宁分局接到辖区居民段先生的报警。段先生表示,他长期在网上购买并饮用一款所谓的“瘦身咖啡”,之后经常出现心悸、呕吐等身体不适症状。前往医院进行检查后,医生怀疑他饮用的咖啡中可能含有违禁成分。在拿到段先生提供的“瘦身咖啡”后,警方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这款“瘦身咖啡”的确添加了有毒有害成分——西布曲明

西布曲明作为一种中枢神经抑制药物,其主要功效在于抑制食欲中枢,增强胃部饱胀感,从而降低食欲。然而,长期服用此药物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如口干、失眠、心率加速以及四肢抽搐等。在严重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心律失常,乃至心肌梗死的发生。 早在2010年,我国就正式发布通知,要求停止生产销售“西布曲明”制剂及原料药。

民警根据受害人提供的网购订单线索,发现这款“瘦身咖啡”的发货地位于兰州市安宁区某小区的快递集散点。通过对收发记录进行仔细比对和分析,警方迅速锁定了犯罪嫌疑人刘某。随后,警方在刘某租用的两套房屋内查获了大量涉嫌有毒有害的“瘦身咖啡”。

经过检测, 刘某家中的18种“瘦身咖啡”都含有西布曲明 ,而和这些有毒咖啡一起查获的,还有两台塑封机和大量包装盒。


22家网店涉嫌销售有毒咖啡
警方破获背后黑色产业链

据刘某供述,他只是一位“库管员”,主要工作就是把含有西布曲明的散装咖啡包装好,并根据与其联系的网店店主提供的地址发货,而这些有毒咖啡的源头在哪里,刘某并不知情。

在对刘某提供的多家网店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后,警方最终梳理出了22家涉嫌销售有毒咖啡的网店。但是,当民警在对这些网店进一步调查时,却发现相关注册信息都冒用了他人的身份。

于是,警方又将侦查方向调整到了刘某身上,根据刘某手机的电子数据,警方在上海静安区将刘某的“上线”吴某抓获。


随着吴某的落网,一个遍布全国的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的犯罪团伙逐渐浮现。警方又对涉案网店的物流动态和资金流向进行深入侦查,梳理出扮演“分销商”“店主”“库管”等不同角色的犯罪嫌疑人33人

警方查封了22家销售有毒有害咖啡制品的网店,捣毁了6处生产、销售有毒有害咖啡制品的犯罪窝点,并查获了尚未销售的13万余袋有毒有害咖啡,涉案金额超过1500万元。在这个营销架构的顶端,还有3名所谓的“大代理”,他们全程掌控货品制作包装、仓储物流集散、网店推广销售、涉案赃款洗转各个环节,并在甘肃兰州、广东惠州、广西贵港和南宁设置了四个仓库,方便就近发货和逃避警方打击。


今年2月,在全面掌握各类证据材料的基础上,专案组开展集中抓捕行动,将这些嫌疑人全部抓获。

与此同时,警方还联合网信部门和相关平台,警方查封了22家销售有毒有害咖啡制品的网店,捣毁了6处生产、销售有毒有害咖啡制品的犯罪窝点,并查获了尚未销售的13万余袋有毒有害咖啡,涉案金额超过1500万元


专家:
体重管理没有捷径“管住嘴、迈开腿”

据警方介绍,许多受害人都是轻易相信了网上的虚假宣传,才购买了含有西布曲明的“瘦身咖啡”。也有一些人,为了追求短期减重效果,明知西布曲明有害,却依然选择购买

专家介绍,近年来,除了西布曲明,一些所谓的减肥品里,还添加了类似酚酞之类的药物,虽然可能在短期内让体重减下来,但对身体的损害不可估量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刘蓉指出,一些所谓的减肥产品中添加了刺激性泻药成分,食用后会导致身体电解质紊乱,并对肠道产生刺激作用。如果长期食用这类产品,还可能会引发结肠黑病变,这是癌前病变的一种重要征兆。

专家提示:管理体重一定要科学,否则欲速则不达,甚至产生不良后果。 体重管理没有捷径,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告别不良的生活习惯,“管住嘴、迈开腿”。

因此,对于一些体重严重超标的人来说,如果想要寻求药物治疗或者找到符合自己的减重方案,一定要去正规的体重管理门诊,避免上当受骗,以免给身体产生严重后果。


评论:
“瘦身咖啡”就是“智商税”
为何还有人上当

追求美丽,人之常情。拥有良好身材是众多人士的向往,然而,不少人总寻求捷径,期望能轻松达成减肥目标。正是瞄准了这种“不劳而获”的减肥心态,各种减肥“神器”和“神药”轮番上阵,不断收割消费者的“智商税”。其中,“瘦身咖啡”便是这类产品的典型代表。

“瘦身咖啡”并非首次被揭露问题。数年前,最高人民检察院、市场监管总局与国家药监局联合公布的一批典型案例中,就曾揭示:韩某某、洪某某二人将国家明令禁止添加的西布曲明混入减肥咖啡中,并通过网络渠道进行大规模销售,销售总额高达800余万元。这些减肥咖啡的成本仅为每盒8元,却以298元的高价售卖给消费者,其背后隐藏的暴利,更是对消费者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殷鉴不远,“毒咖啡”何以重出江湖?电商平台上为何还能公然出售?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长期饮用?是没了解过还是明知其不可而为之?

对于无良商家公然践踏法律底线的行径,必须依法予以严惩,以起到警示作用。在最高检公布的减肥咖啡案件中,上海铁路运输法院对韩某某、洪某某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进行了判决,其中韩某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并处罚金1000万元;洪某某则被判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罚金700万元。这一定性以及最高可达15年的有期徒刑和千万元的罚金,充分显示了司法机关对此类犯罪行为实施“最严厉处罚”的坚定决心。对于兰州警方破获的“瘦身咖啡”案件,其处理结果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置消费者生命健康于不顾的商家固然要严惩不贷,这些案件所折射出减肥市场的乱象与公众健康认知的误区,更值得引发深思。

减肥并无捷径可走,然而商家却利用“躺着就能瘦”的虚假宣传语,精准地触动了部分人群的心理焦虑。医学早已明确指出,健康减重必须遵循科学的原理:将适度运动与合理饮食相结合,通过循序渐进的生活方式调整,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瘦身效果。那些声称“三天瘦五斤”等夸张营销话术,实质上是对健康规律的漠视,也是对消费者智慧的轻视。正如网友们所言,任何违背生理规律的所谓“神药”,最终都会给身体带来难以承受的负担。

整治网络食品市场的乱象,亟需构建一个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治理体系。电商平台作为守土有责的主体,应严格履行审核职责,对违规产品采取果断下架措施;监管部门则需不断完善网络销售监管机制,将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等新兴业态纳入日常监管范畴;同时,消费者也应增强自我防范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理性对待减肥问题,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来达成目标,避免落入“速效”减肥的陷阱。我们必须多措并举,彻底铲除“瘦身咖啡”等违规产品滋生的土壤,让减肥市场回归理性轨道,让健康生活的理念深入人心,此乃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