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在“打击恐怖主义”的幌子下,美国又一次上演了熟悉的“斩首行动”剧本。《大西洋月刊》总编辑戈德堡公开的美军打击胡塞武装的一次作战计划群聊内容,其中详细披露了美军如何通过侦察锁定目标、使用F-18战机与MQ-9“死神”无人机协同作战,在胡塞导弹专家进入其女友住所后,发动了“精确打击”,最终将整座建筑炸成废墟。这种看似“外科手术式”的打击,实则是一种不加掩饰的国家暴力,是美式霸权借助军事优势,对国际法的又一次践踏。
美国所谓的“反恐逻辑”,从阿富汗到伊拉克,再到如今的也门,从来就不是为了真正消除恐怖主义根源,而是借“威胁”之名行干预之实。此次胡塞导弹专家被“定点清除”,从作战预案的制定到执行,从武器的选型到打击时机的选择,都体现出高度的系统性和成熟度,这并不是一次仓促应对,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猎杀行动”。然而讽刺的是,美国并未对外发布任何正式声明,也没有解释该次打击的合法性依据,更无任何有关“平民伤亡”的评估说明。这不是“反恐”,这是国家机器的秘密战争,是对主权国土的武力践踏,是赤裸裸的现代版“强权即正义”。
而且,此次斩首行动的细节透露,美军在目标进入其女友住所后才发动打击,这种选择性时机说明一切:目标“更加可控”,周边无军事设施,美军将此视为“最佳窗口”,但这恰恰反映出其对国际人道法的彻底藐视。
所谓“精确打击”,每一枚炸弹背后,可能隐藏的都是无辜者的生命,是平民住宅的毁灭,是一个国家法律秩序的崩塌。美国习惯于将战争过程描述成科技优越感的展示,F-18、MQ-9、“精确制导弹药”,听起来像是高效而理性的工具,但这些冷冰冰的军械并不能掩盖一个根本事实:这场打击是非法的,是侵略性的,是无法在任何国际法框架下获得正当性的。
而美方此类行动正在形成“常态化”。从无人机“斩首”伊朗将军苏莱曼尼,到对叙利亚、索马里、巴基斯坦的“精准定点”打击,美国将“无人战争”发展为一种无声战争手段,绕过联合国,绕过法律程序,绕过公众监督。总统不需国会授权,只需一纸情报、一次军情会谈,便可发出“死亡命令”。而如今,随着AI辅助战术系统与“杀人算法”的兴起,这种战争方式正从“可疑合法”滑向彻底不受约束的“执行者专政”。
此次事件的时机也非巧合。此时正值红海紧张局势持续升温,胡塞武装屡次袭扰国际航道,美西方国家正力图通过军事手段“恢复航行自由”,但这背后掩盖的是其对地区事务掌控权的焦虑。中东早已不再是美国一家独大的地缘棋盘,中国、俄罗斯、伊朗等国的存在让美方深感战略空间压缩,于是,美军开始更多依赖“杀一儆百”式的定点清除行动,用武力秀来宣示“谁才是这里的游戏制定者”。
然而,斩首一个导弹专家并不能扭转红海局势,更不能解决胡塞武装的存在根源。美军炸死一个人,只会换来更多仇恨、更深对抗、更多报复袭击。这种恶性循环,早已在伊拉克、叙利亚反复验证,却依旧被当作“战术模板”不断复制。
美军一次次用“斩首行动”满足自身对全球秩序的掌控欲,却忘记了,每一次未经授权的越境打击,不只是地面上的一场爆炸,更是对国际法体系的一次爆破。真正的反恐从来不是靠炸弹完成的,而是靠区域合作、政治和解与发展援助完成的。但对于美国而言,导弹比外交更便宜,无人机比谈判更快捷,于是他们继续选择了最粗暴的方式——精准地摧毁建筑,精准地杀死目标,也精准地毁掉本就脆弱的国际秩序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