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用不了多久,我们中国人终于能过上吃大米饭也能保护心脏的神仙日子了!老祖宗说了这么多年的食药同源,终于在现代科技加持下梦想成真了!
2月16日,我国科学家成功创制出全球首个合成辅酶Q10的水稻新种质,酶Q10到底是什么?它对人体有哪些作用?一个新品种水稻的诞生,为什么还能牵扯到国家安全呢?
吃大米也能护心脏
辅酶Q10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关心它呢?
辅酶Q10也就是很多人说的CoQ10,是存在于人体细胞中的一种物质,他可以帮助线粒体制造能量,如果把线粒体看成是细胞的发电机,那辅酶Q10就是让发电机运转的燃料添加剂。
如果人体缺少辅酶Q10,细胞就没法正常发电,心脏这样需要大量能量的器官可能就会出问题。
经过了上百万年的进化,人体早就已经进化出了自行合成辅酶Q10的能力,遗憾的是这种能力的巅峰时期只保存到20岁。
到了20岁以后,身体合成辅酶Q10的能力就会大幅下降,所以这些年营养学家才一直建议老年人和体质较弱人群需要通过膳食补充剂额外摄取辅酶Q10。
虽然在肉鱼蛋奶中含有一定量的辅酶Q10,但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很难涉及到足够数量的辅酶Q10,这就让补充辅酶Q10成了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
再加上现代社会出现了许多素食主义者和减肥控,吃的少吃的品种单一,就更没有办法从饭里得到足够的辅酶Q10了!
所以这次的科学突破对于整个营养学界来说是颠覆性的,我国科学家采用的就是基因编辑技术,通过精准基因编辑手段改变水稻中的某些基因,让这些水稻原本合成的辅酶Q9直接变成了合成辅酶Q10。
而且经过基因改良之后,水稻的产量和普通水稻一样,产量根本没有减少,如果国家在未来推广种植这些水稻,日后国人吃白米饭时不光能填饱肚子,还能顺便给身体补充点儿对心脏有益的辅酶Q10,健康饮食两不误终于不是梦了!
而且这次的研究突破还为我国未来基因编辑技术打开了新的大门,科研团队在经过大量数据调研之后,发现生物体合成不同类型辅酶Q的区别在于侧链长度,为了搞明白侧链长度的意义,科学家们解析了大量植物样品,最终找到了控制辅酶Q侧链长度的关键分子机制。
这么看来新型水稻只不过是我国从0到1的突破,未来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高营养作物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隐形的护国神稻
水稻种质资源是什么呢?为什么这两年我们总能从新闻中听到水稻种质资源这个词呢?对于国家来说,这短短6个字代表的就是国家安全。
种质资源是那些携带有遗传物质的种子或者繁殖材料,有了它们我们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育种研究,种质资源决定作物未来的产量、抗病性和其他重要性状,亲本种子就是杂交水稻的命根子。
我国的杂交水稻一般采用的都是三系法,要种出杂交水稻得靠三种不同的水稻亲本配合——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
雄性不育系本身没办法自行繁殖,它们需要依靠保持系来帮忙传宗接代,恢复系能让杂交出来的后代重新拥有正常的生育能力。
只有这三种水稻有机结合才能产生量变引起质变的化学反应,水稻才能从原本的状态改成产量更高,抗病性更强的新品种。
这些亲本种子就成了我国农业安全的压舱石,如果这些亲本种子流失到国外,很可能对国家粮食安全造成极大威胁,说是在粮食安全领域的核武器都不会过。
如果有其他国家借助这些种子研发出自己的杂交水稻,在国际市场上跟我国种子进行产业竞争,我国的损失可就大了。
这是因为种质资源的重要性,这些年不知道有多少国外间谍对这些种质资源打起了歪主意,几年前国家安全机关就曾经披露过间谍窃取我国杂交水稻亲本种子的案例。
这些间谍与国内某农业科技公司勾结,想方设法将我国禁止出口的杂交水稻亲本种子偷运到境外,好在发现的及时并成功制止,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保护亲本种子不光关乎粮食产量,更关乎整个国家的农业发展和生态安全,民以食为天,种质资源就是粮食安全这片天的顶梁柱。
只有具备丰富的种质资源,育种科学家才能从中挑选出具有抗病性、抗逆性和高产等优点的品种,让我国的粮食安全越来越稳如泰山。
所以世界各大国都对种质资源十分看重,在这方面我国也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我国种质库绝对是世界级别的种子诺亚方舟,不仅保存了大量农作物种子,还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守护农业未来的诺亚方舟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种质资源跟日常生活关系不大,对于种质资源的保护是国家安全部门和科学家应该操心的事情,种质资源也只是科学家的实验材料。
其实这种看法实在是有些太片面了,这些种质资源的背后藏着的是整个国家农业的未来。
所以在业内都非常贴切地将种质库称为农业的诺亚方舟,只不过它拯救的不是动物,而是各种珍贵的作物种子。
我国种质库是全球单体量最大,保存能力最强的国家级种质库,能保存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多达150万份,这些农作物种质资源就是国家未来农产品和植物多样性的保障。
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之后,对于原本环境的破坏越来越重,人类活动范围的增大也让越来越多的动植物面临灭绝的危机。
如果国家再不出手保护,这些作物一旦失去最后的种质资源,将会彻底成为历史,种质库相当于种子银行,可以为这些作物保留最后的火种,一旦出现特殊情况,人类就可以利用这些种子进行人工繁育,让这些植物重新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这些农作物种质资源还可以给未来的育种研究提供基因素材,有了这些素材,科学家们才能不断培育出更抗病更高产和更有营养的新品种。
既然种质库如此重要,保存种子虽然也不是把种子扔进冰箱里这么简单,这里面是需要一系列复杂技术支持的。
大部分的农作物种子都会被保存的零下18摄氏度的低温库,在这个温度下种子们就会进入休眠状态几十年,只有温度回到适宜状态时,才会重新进行发芽。
马铃薯和香蕉这类无性繁殖的作物则需要通过试管苗的方式进行保存,因为这是作物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种子,所以他们保存起来更加复杂,是需要用到超低温技术的。
科学家们将这些小种子或小苗苗放在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中冷冻,通过人工制造的超低温环境让这些种质进入深度休眠状态,等待未来某一天被科学家唤醒。
所以说种质库的存在对于人类意义是十分重大的,虽然农业随着人类的进步进入了现代化,但是整个农业还远没有到可以高枕无忧的时候。
气候变化和生态破坏是现代农业面临的最大敌人,更何况这两样变化还会催生新的病虫害威胁,从这个角度来看,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比古代要做的多。
对抗这些问题的最佳手段就是从种质库中找到具有特殊抗性基因的作物,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大豆产业就遭遇了孢囊线虫病的毁灭性打击,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科学家从种质资源库中找到了从我国收集的独特大豆品种北京小黑豆。
就是这一粒小小的大豆,让科学界利用品种中的抗病基因成功培育出抗病新品种,拯救了整个大豆产业。
现在我国种质库已经成功走向了世界,这些年我们积极同其他国家合作,引进和保存其他国家的种质资源,丰富了我国种质资源库的同时,还能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属于中国的力量。
种质库的建设也不是那么简单的,最大的工程就是种质资源鉴定,每一份种质资源入库前都需要进行详细的身份登记。
写明白种质的产地类型和农艺性状,可农业是一个需要时间沉淀的行当,这些信息往往需要多年持续观察才能确定。
但不管困难有多大,我们都要将种质库给坚持下去,因为今天保存的一粒种子可能就是明天解决粮食危机的钥匙。
结尾
科技创新赋予了水稻新的健康功能,每一粒米饭是主食,更是护心的良药。而种质资源的保护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压舱石。
没有这些珍贵的种子就没有未来的农业发展,种质库这座农业的诺亚方舟就是人类对抗一切危机最后的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