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对“零添加”套路说不

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其中新版预包装食品标签标准明确提出,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

不少食品企业和商家利用消费者追求“天然”、不喜欢食品添加剂的心理,把“不添加”“零添加”作为宣传用语,以此获取不菲利润。但这种宣传,往往暗藏“机巧”。有专家以某款“果汁饮料”举例,饮料的标签上写了“不添加蔗糖”,但其实蔗糖只是“糖”这个大家族中的一种,同时果汁中本身含有大量糖分,因此这类产品所声称的“不添加”,绝不等于产品中不含有糖,容易误导公众。还有企业和商家声称某产品不添加某单一品种的食品添加剂,如不添加某一种甜味剂,实际使用了其他甜味剂作为代替,影响了消费者的正确认知。

食品企业和商家之所以能通过“不添加”“零添加”等话术“套路”消费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少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存在误区。2023年6月,新华网报道,有关机构发起的《中国消费者食品添加剂认知调查》显示,我国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存在四大误解,超过60%的消费者认为“长期大量摄入食品添加剂有害健康”,“‘零添加’‘零防腐剂’的食品更安全”。事实上,权威部门和专家早已指出,合规使用添加剂安全科学,具有合理性,否则绝大多数预包装食品就无法防腐、保质。

部分消费者由于信息不对称或知识储备不足,对食品添加剂存在认识误区,情有可原,但掌握专业知识的厂商却为了利益最大化,故作“业余”、将错就错,就十分不应该了。不负责任地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营销用语,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扰乱了正常市场秩序,带来的危害不可小觑。比如在广告语的轰炸中,一些消费者成了所谓“零蔗糖”的忠粉,却依然大量食用糖分很高的饮料,无异于自入糖尿病风险区。

此次更新国家标准,叫停“不添加”“零添加”等误导性标注,有利于提升食品标注的精准度和规范性,防止消费者误听误信、身心受损。新规留有过渡期,但厂商应有尽快推行新规的自觉。

与之相对应的重大命题是,发力治理食品添加剂乱象,为管控食品安全风险筑牢篱笆。当前,违法违规添加食品添加剂甚至玩起“科技与狠活”的现象并不鲜见。例如,2024年10月,上海浦东市场监管局披露过两起超范围使用、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案例。“添加剂勾兑成雪糕”等案例也曾引发关注。

教育引导消费者科学认识食品添加剂、摘下“有色眼镜”的前提之一,是要给食品添加剂使用戴上“紧箍”,严守合法合规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红线。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对食品添加剂使用场景进行全程式、常态化监管,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违法违规行为,促进食品添加剂使用规范化、透明化。当食品添加剂不再成为“头条”话题,当消费者不再对食品添加剂闻之色变时,“不添加”“零添加”这样的营销噱头也就失去了市场。(伍里川)

来源:浙江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