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添加防腐剂”
“0糖0脂”
这些曾经吸引消费者的食品标签
今后将不得出现在包装上
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59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修改单,明确禁用“不添加”“零添加”等宣传用语,并要求强制标示致敏物质。(此前报道:)
截图来源: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
这一变化将如何影响消费者选择?福建卫生报记者邀请福建省营养师协会会长、注册营养师刘彦雯教大家读懂食品标签。
四大变化直击消费痛点
本次发布的新国标中
有四大变化直击消费痛点
⬇⬇⬇
1、封堵“伪健康”宣传:禁止“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
2、过敏原标识强制化:八大类致敏物质需显著标注。
3、营养成分表规范化:强制标示的内容在原来基础上增加饱和脂肪(酸)和糖两项,同时增加标示“儿童青少年应避免过量摄入盐油糖”。
4、保质期以到期日的形式标示,消费者不再需要自行计算保质期。
此外,根据新标准,食品名称中提及的配料或成分,需在食品标签里标示含量,如燕窝月饼需标示燕窝的含量。
根据新版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数字标签将陆续应用到各类食品包装上,即扫码后就能通过页面放大、语音识读、视频讲解等多种功能了解食品信息。
“标签是消费者与食品对话的窗口,新规让这场对话更诚实。”刘彦雯说。
图片由豆包AI生成
消费者为何需要学习?
“学习看标签不是选修课,而是必修课。”刘彦雯指出。
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超3亿,糖尿病患者超1.4亿,这些慢性病与盐、糖、脂肪的摄入密切相关。学会看标签是预防慢性病的第一道防线。
刘彦雯表示,营养标签承载着三大核心功能:
营养导航:通过NRV%(营养素参考值)判断产品含的主要营养素是否符合膳食需求。
注:理解NRV%含义,如某食品钠含量NRV%为30%,意味着吃100g该食品就摄入了全天钠需求的30%。
健康决策:对比同类产品选择更优选项(如根据配料表中标识的含量选择食品;选择糖含量更低的酸奶等。);
风险预警:识别过敏原(如乳制品、坚果等)和高风险成分(如反式脂肪等)。
三步掌握"标签密码"
针对消费者的学习焦虑
刘彦雯提供了“阶梯式学习法”
⬇⬇⬇
第一步:基础认知
熟悉“1+4+2”结构:1个能量值,4个核心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钠),2个新增指标(饱和脂肪、糖);
第二步:重点突破
▶ 过敏原专区:在包装显眼位置查找"致敏物质提示";
▶隐形糖识别:警惕“碳水化合物” 项中是否包含糖(如某饮料碳水化合物20g,其中糖18g)。
第三步:场景应用(日常实践)
▶购物时对比同类产品:如选择同一品牌两种面包,优先选糖含量≤5g/100g的;
▶特殊需求匹配:糖尿病患者关注碳水化合物总量,健身人群重视蛋白质与脂肪比例。
消费者从“看噱头”转为“看成分”
面对新国标
消费者如何快速抓住标签重点?
刘彦雯建议可以这样做
⬇⬇⬇
1、学会“三看”
▶看配料表:排名越靠前添加量越多;
▶看单位陷阱:对比营养成分表时,统一按“每100克”计算,避免被“每份20克”的低数值误导;
▶看认证标识:优先选择有“绿色食品”“有机认证”标志的产品,这类产品抽检更严格。
2、掌握关键数字红线
▶儿童食品常见品类:糖≤5g/100g,钠≤120mg/100g;
▶成人零食:饱和脂肪<1.5g/100g,反式脂肪必须为0;
▶控糖人群:添加糖每日摄入≤25g(约6茶匙)。
3、警惕这些“新套路”
▶“清洁标签”:配料表短≠健康,警惕高脂肪、高糖的“极简配方”;
▶“不含胆固醇”:植物性食品本身不含胆固醇,此举属于无效宣传;
▶“富含膳食纤维”:可能添加的是菊粉等人工纤维,最好来源于天然果蔬,可通过配料表来确定。
现在刷到我们全凭缘分
大家记得设置星标
关注精彩内容不迷路~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朱晓洁
编辑:林淑婷
审核:黄美辉、刘碧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