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报道,自特朗普上台以来,中美博弈态势愈发激烈。美国在多方面对中国采取强硬举措,试图遏制中国发展。经济上,特朗普政府连续两轮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不断升级贸易争端。据相关数据显示,美国已将相当比例的中国输美商品关税大幅提高,这严重影响了中美正常的经贸往来,给双方企业和消费者都带来了不利影响。不仅如此,美国还在外交、军事等领域持续向中国施压。外交方面,拉拢中国周边国家,妄图孤立中国,在诸多涉华问题上无端指责、大放厥词;军事层面,联合盟友在中国周边频繁开展大规模联合军演,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进行武力威慑。
特朗普(资料图)
在此紧张局势下,北京召开了一场备受瞩目的“中美博弈新格局”会议。72岁的前驻美、驻日大使崔天凯出山参与其中,与中美各界人士深入交流。虽然会议内容并未完全公开,但这无疑为中美双方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沟通平台,也让美国听到了来自中国的声音。与此同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修昔底德陷阱”理论提出者艾利森也访华,崔天凯会见了他。艾利森的理论影响了众多美国政客对华态度,而他此次访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美国内部对中美关系的重新审视。
3月20日,特朗普的坚定支持者、美国国会共和党参议员戴恩斯抵达北京。戴恩斯此番访华,肩负着特殊使命。他带着“美国优先”理念,就芬太尼及中美“关税战”等重要议题与中方官员会晤,期望改善中美贸易关系,让美国能够向中国出售更多商品。然而,在特朗普政府不断挑起贸易争端,在台湾、南海等问题上肆意干涉中国内政的背景下,戴恩斯的工作面临巨大挑战。从外交部公布的消息看,戴恩斯与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会面,就中美关系及共同关心问题深入交换意见,但美方期望的中方在关税问题上的“让步”并未出现。毕竟,中方早就表明态度,无论面对何种挑战,都会坚决维护自身利益,在关税战等问题上奉陪到底。
特朗普(资料图)
有意思的是,在戴恩斯抵达北京的第二天,特朗普对华释放出重要信号。特朗普明确表示,美国无意与中国发生军事冲突,称有关马斯克将听取美军方潜在对华战争计划绝密简报的消息是谣言。结合近期台海局势升温,美方多次就台海问题对中国指手画脚的情况来看,特朗普的这番表态绝非偶然。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斯此前也明确表示五角大楼没有制定对华秘密军事计划,这一系列举动表明,美方并不希望与中国彻底走向军事对抗,其目的更多是通过施压来实现自身利益诉求。
从实际情况分析,美国在一些领域对中国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在俄乌停战问题上,特朗普多次表达希望中国进行斡旋的想法;在诸多地缘问题上,美国也难以绕开中国。经济层面,尽管美国加大对华贸易打压,但中国依旧是美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持有的美债规模也不容小觑。一旦与中国彻底“撕破脸”,美国在经济等方面将遭受难以承受的损失。所以,美国虽在表面上不断对中国采取强硬措施,但在内心深处,还是希望在竞争的同时,能与中国保持一定的沟通和合作。
美国(资料图)
美国前副国务卿佐利克曾指出,中美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个国家,应竭力避免冲突和误判,在经济、气候、公共卫生等诸多领域寻找共同点,推动两国关系朝着积极方向发展。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前瞻性。毕竟,中美两国的稳定关系对于全球的和平与发展至关重要。正如王毅外长所说,中美不能冲突,否则世界遭殃。
中美关系正处于关键十字路口,未来走向充满不确定性。美国若想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就应摒弃无端指责和恶意打压,拿出真诚合作的态度。而中国一直秉持着开放、合作的原则,愿意与美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与交流。是继续选择对抗,还是走向合作,美国需要做出明智的抉择。希望通过戴恩斯此次访华以及后续的沟通交流,能为紧张的中美关系带来一丝缓和的曙光,推动两国关系重回正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积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