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测评是互联网经济下的一种市场评价方式。测评博主凭借专业知识和实际测试,对特定经营者、商品或服务进行评价与建议,为消费者提供购买参考。然而在司法实践中,部分测评信息因存在虚假、夸大等不实内容,不仅误导消费者,还可能损害企业商誉,扰乱市场秩序。那么,产品测评的边界究竟在哪里?(3月27日《工人日报》)

在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如何选择确实成为难题。测评博主发布的产品测评,成为许多消费者购物决策的重要参考。但部分博主信口开河,发布失实或过激内容,违背诚信原则,缺乏科学性和中立性。这些测评不仅无法提供理性建议,还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亟需通过法律明晰测评边界,规范博主行为,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当前,产品测评侵权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不测而恶评”,即未实际测试产品,通过选择性拼接、转载或杜撰内容,得出不实结论;二是“实测但恶意评论”,即在真实测试中使用侮辱性、贬损性言辞,超出合理批评范畴。这两种行为都侵害了厂商权益,扰乱了市场秩序,必须依法予以规制。

产品测评应当建立在真实测试的基础上,博主不能仅凭主观臆断就随意发布内容。测评结论要遵循诚信原则,提出善意合理的批评,避免使用侮辱性语言,防止对品牌造成不当伤害。同时,测评博主应保持中立立场,避免夸大其词或制造噱头。若测试产品与自身存在利益关联,更要避免通过直接比较来凸显优势,否则可能涉嫌不正当竞争。

监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不实测评行为。平台方需完善管控机制,加强内容审核,建立投诉渠道,对违规博主采取警示、限流等措施。企业也要积极维权,通过法律途径应对不实测评。消费者应提高辨别能力,不盲目轻信测评,综合多方信息作出决策。

测评行业的健康发展,既需要法律约束,也依赖从业者的职业操守。消费者需要的是客观可信的参考,而非情绪化的“避雷”或利益驱动的“吹捧”。只有回归真实公正的初衷,产品测评才能真正成为连接企业和消费者的桥梁,而非扰乱市场的推手。

作者 江德斌

责任编辑 何丹

责任校对 吕世成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