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近年来中国电影工业积极融合应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现代智能科技和新兴视听技术,以数智融合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人工智能(AI)技术在电影创作生产领域的应用正由浅层功能替代向深度智能协同演进:剧本创作端,基于国产AI大模型和自然语言处理(NLP)的剧本智能评估系统可量化分析叙事结构、情感曲线与市场潜力;拍摄环节,智能体(AI Agent)技术可实现动态分镜预演、灯光参数自优化与拍摄方案实时修正;后期制作环节,生成式AI技术广泛应用于场景设计和特效制作,有效降低制作成本。“人机协同、智能迭代”的新兴创作摄制方式正推动电影工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跃迁,实现工业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本刊特别策划“科技赋能电影工业”专题,聚焦电影工业化智能化全流程创新和电影高新放映技术,涵盖AI赋能影视制作、电影LED屏检测、生成式AI视效制作、动画创作AI融合创新等,助力电影产业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和标准保障能力,持续深化自主创新和自立自强之路。此外,本期还遴选智能体技术应用、计量电影学软件开发、智能技术下电影版权保护等论文,关注智能科技在电影剧本写作、视听语言分析、数字版权保护等领域的发展与应用,欢迎广大读者关注。
——本期责编
专家点评
人工智能(AI)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创新成果持续涌现。从传统的浅层机器学习和基于多级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到大语言模型、多模态大模型和多智能体系统(MAS),AI技术正向通用人工智能(AGI)加速演进。作为智能计算时代的共性支撑技术,AI技术通过与各个行业和领域的业务特点与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形成定制化系统化专业化的整体应用方案,进而有效服务行业领域发展进步和提质增效。影视制作是AI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和典型场景。当前AI技术在影视制作领域的发展与应用持续泛化和不断深化,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AI大模型等应用愈加广泛和深入,AI生成内容质量、技术性能、可用性、有效性持续提升,新模式新路径新方法不断涌现,有力推动影视制作提质优化和创新升级。《继承与变革:探索AI技术赋能影视制作新路径》一文基于继承变革逻辑和典型应用案例,细致分析了AI技术在影视创作生产环节的发展应用、作用影响和优势挑战,并提出“全栈式AI影视制作平台”等前瞻性思考与展望,对于推动AI技术与影视制作实现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不可否认,当前AIGC、跨模态生成、多智能体协同等技术应用与影视行业需求在技术品质、生成质量、艺术融合、精准度、可控性、适配性等方面尚存差距,需要积极有效应对和加快迭代进化。总之,影视制作向智能化演进是大势所趋和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顺应趋势、循序渐进和整体推进,不断探索实践新模式新路径新方法,并结合AI技术发展演进和影视创作生产实践持续优化完善。
——刘达
正高级工程师
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央宣传部电影技术质量检测所)总工程师,《现代电影技术》主编
LED放映技术凭借独特优势在电影放映领域崭露头角,其在亮度、色彩、对比度和刷新率等性能方面具备显著优势,可为观众带来更加清晰、生动且流畅的视觉体验。我国已成为全球LED电影屏发展的重要力量,多家国产LED品牌已推出创新性产品并在国内外市场投入使用。技术标准建设方面,由中国提案的电影国际标准项目《数字电影LED影厅光学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已获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立项批准;在此之前,我国已发布首个数字电影 LED 影厅行业标准《数字电影LED影厅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DY/T 8—2023),为行业发展提供了规范依据。《数字电影LED放映显示屏蓝光安全及测量技术研究》一文聚焦数字电影LED放映显示屏的蓝光安全问题,分析国际标准对蓝光危害的定义与测量方法,并对比了多种电子显示设备,证实LED电影屏的蓝光加权辐亮度与日常使用设备处于同一水平,表明LED 电影屏的蓝光加权辐亮度远低于国际安全标准,正常观影条件下不会对视网膜造成危害。这一结论积极回应并有效消除了行业对LED电影屏蓝光危害的疑虑,提出了适用于LED电影屏的蓝光安全评估方案,对于电影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未来LED放映领域的技术研究工作可从进一步优化LED屏幕设计、提高观影舒适度入手,推动影院观影向高品质、沉浸式体验积极迈进。
——邢占宇
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AI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为影视制作带来深刻变革,传统影视制作流程正逐步被技术与艺术深度融合、人类创造与AI生成深度互补的新模式所取代。然而,在思考这项新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时,我们往往陷入二元论式的极化思维:或认为未来的影视制作将完全依赖AI自动化而忽视人的创意与表达,或因为目前AI技术的局限性而低估其在影视制作流程中应用的巨大潜力。解决这种隧道思维倾向的关键点在于如何将AI与当前影视制作流程进行融合,在渐进中融合发展。《AIGC技术在电影〈只此青绿〉视效制作中的创新应用与实践探索》一文针对AIGC与已有电影制作流程的有效融合,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影片将深度学习技术全面应用于视觉概念设计、细节增强、视效质检等制作环节,显著提升了创意效率和视觉表现力。尤其值得赞赏的是,影片通过AI辅助成功将宋代艺术风格融入CG场景设计中,实现了技术创新与传统艺术审美的有机结合,其实践探索为电影工业中AIGC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案例,展现了电影技术与艺术创意之间更具实际操作性与可持续性的融合方案。
——王雷
教授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本期目录
科技赋能电影工业专题
◎ 继承与变革:探索AI技术赋能影视制作新路径
—— 曾志刚 罗梦舟 刘 星 张一凡
◎ 数字电影LED放映显示屏蓝光安全及测量技术研究
—— 李虹珊 李 娜 龚 波 董强国
◎ AIGC技术在电影《只此青绿》视效制作中的创新应用与实践探索
—— 杨洪涛 陈 阳 盛 勇 严姗姗
◎ 动画电影创制技术的融合创新路径研究 ——以跨国合拍影片《守龙者》为例
—— 单传蓬 郭依然 杨立贺
研究与开发
◎ 基于RAG的大模型智能体技术在电影行业的应用探索
—— 曾 真
◎ 基于Python的计量电影学软件开发研究
—— 王若松
技术应用
◎ 全局光照技术在三维动画电影中的发展与应用
—— 崔蕴鹏 郑宇高 傅俊卿
◎ 动作捕捉技术面向戏曲动画创作的应用进展与分析
—— 王泽民 张 立
版权保护
◎ 智能技术驱动下的电影版权保护新格局研究
—— 刘雪蕾
文章概要
继承与变革:探索AI技术赋能影视制作新路径
【摘要】人工智能(AI)技术飞速发展,其与影视制作的聚合引发了行业变革。AI技术当前正在影视制作各个环节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本文通过对AI技术实际应用案例的分析,探讨其在提升生产效率、增强制作能力及拓展创作可能性方面的重要作用,总结其在影视制作中的优势与挑战,并对其未来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旨在为AI技术与影视制作的创新融合提供参考与启示。研究表明,AI当前可实现剧本生成与分析评估、自动剪辑、智能调色、特效辅助生成等工作,但在可控性、协同性和生成规格等方面与理想应用尚存差距。未来在深度学习(DL)技术革新和多模态融合的推动下,AI将推动实现更高效的创制流程,其技术应用将向更加智能化和全面化演进。
数字电影LED放映显示屏蓝光安全及测量技术研究
【摘要】 本文以数字电影LED放映显示屏蓝光安全为研究目标,解读了灯具蓝光标准化文献,分析了灯具蓝光的危害机理和测量原理,对比验证了常见显示设备的蓝光测试数据,研究提出了数字电影LED放映显示屏的蓝光测量方法,初步给出了LED放映显示屏蓝光安全性结论。本文研究表明,数字电影LED放映显示屏的蓝光安全是重要的安全评估参数,所提出的测量方法可用于数字电影LED放映显示屏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中的危害风险评估。
AIGC技术在电影《只此青绿》视效制作中的创新应用与实践探索
【摘要】 为深入探讨人工智能(AI)技术在电影视效制作中的应用,本文以电影《只此青绿》为例,系统分析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在影视视效前期设计、后期制作生产、质量检测等环节的应用实践,通过构建基于深度学习(DL)的人工智能制作体系,显著提升了影片的画面质量与制作效率。研究表明,AI技术可实现电影制作全流程优化,不仅为高质量艺术影片的制作开辟了全新的路径,同时也推动了电影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发展。
动画电影创制技术的融合创新路径研究——以跨国合拍影片《守龙者》为例
【摘要】 在动画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平衡技术进步与艺术表达,确保动画电影视听艺术性的同时,更好地探索技术创新性,成为业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以中西合拍动画电影《守龙者》为案例,探讨影片如何利用技术手段实现艺术化塑造。影片在计算机成像、动画表演、色彩管理等方面实现创新,构建了“技术理性与艺术感性共生”的创作框架,为国产动画电影在工业化流程中实现艺术和文化表达提供了实践路径。这一案例不但展示了中国动画在技术迭代与艺术表达方面的巨大潜力,也为动画电影顺应技术发展趋势、运用新兴技术实现创制流程提质升级提供了宝贵经验。
基于RAG的大模型智能体技术在电影行业的应用探索
【摘要】 为探索解决当前创作者使用第三方大模型工具无法充分利用自身数字资源,难以实现电影垂直领域行业定制问题,本文分析了电影行业的人工智能(AI)技术行业定制需求及智能体结合大模型面临的技术挑战,提出一个基于本地开源大模型和检索增强生成(RAG)的智能体(AI Agent)技术框架,并利用本地deepseek⁃r1:14b创建了一个剧本助手。剧本助手、本地开源大模型、DeepSeek网页版的对比实验测试结果显示,对大模型智能体的设置及RAG的应用,可提升大模型智能体的任务表现。研究表明,基于RAG的大模型智能体能够实现创作者自有数字资源的复用,可为电影行业提供新工具和新方法。
基于Python的计量电影学软件开发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开发一款名为CineMetrics Pro(CMP)的电影分析软件,综合运用计算机音视频分析及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通过镜头标记、镜头分析、色彩分析、字幕分析和音频分析五大模块,实现对电影的多维度分析,助力计量电影学研究。软件基于Python开发,采用PyQt5构建图形界面,结合OpenCV、librosa等视觉和语音库,完成视频处理、数据可视化等功能。实验结果显示,软件能有效提取电影中的可测数据并自动生成分析图表。尽管软件功能受限于现有技术,但其仍可为计量电影学研究提供新思路。未来,该软件将聚焦于提高自动化程度、探索音视频分析更优方案等内容,推动形成一套完整的计量电影学研究范式。
全局光照技术在三维动画电影中的发展与应用
【摘要】 全局光照(GI)作为一种高级渲染技术,通过模拟现实世界中光的原理和效果,显著提升了动画电影的视觉真实感。本文结合其技术原理与艺术表达,梳理了全局光照技术中光线追踪、路径追踪、光子映射等主要原理,结合GPU加速和人工智能(AI)算法的影响,分析各类动画电影及游戏案例,从而探讨全局光照技术在光造型中的演变,总结其对造型风格的影响。全局光照技术虽然提升了画面的真实感,但也带来了渲染效率降低、限制创作者控制力和造型立体感不足等问题。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在AI和实时渲染技术的推动下,全局光照将在生成效率和可控度方面产生突破,但创作者仍需在技术与艺术之间找到平衡,确保光造型服务于作品的艺术表达。
动作捕捉技术面向戏曲动画创作的应用进展与分析
【摘要】 随着动作捕捉技术在影视动画领域和游戏领域中的运用日趋成熟,戏曲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表达形式,如何与喜闻乐见的动画结合,是诸多动画创作者一直思考的问题。本文深入探讨了动作捕捉技术在戏曲动画创作领域的应用,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梳理和实证研究的分析,旨在为戏曲动画创作的发展提供最前沿的技术理念。本文将以Vicon、Xsens动作捕捉解决方案为例,探寻戏曲动画创作中动作捕捉技术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研究表明,动作捕捉技术可为戏曲动画创作提供快捷、简便的制作路径,其中捕捉硬件和数据处理算法均对性能产生重要影响。当前该技术仍存在一定缺陷,将在未来软硬件性能提升和技术发展中不断改进。
智能技术驱动下的电影版权保护新格局研究
【摘要】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浪潮下,电影数字版权保护面临传播快、复制易、盗版侵权频发等挑战,亟需法律、技术等综合措施手段的体系化介入治理。本文从电影数字版权保护难点、现状出发,结合国内外技术、法律等综合实践经验,阐述分析国内外技术与措施发展进程;通过相关法律条款分析,综合对比国内外技术应用及管理模式,全面探讨数字电影版权保护的现状、难点及应对策略;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加强技术保护、完善版权仲裁机制和推进国际合作等建议,为数字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研究表明,技术手段应用是应对数字电影版权侵权的关键,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实践,以实现版权保护与文化创新的协调发展。
文章全文详见《现代电影技术》期刊
2025年第3期